每当天气晴朗的午后,温和的阳光洒在古老的青石门楼上,雄崖所故城城楼下就会坐着一排老人,面朝通向村外的路安静地看“光景”,时不时说笑上两句,偶有汽车、自行车甚至小狗闯入这幅画面,老人的目光就会齐齐地被吸引,直至“闯入者”隐没在城门楼内,老人们才收回目光,又继续背靠青石谈笑……
●600年城楼仅容一辆轿车通行
开车去雄崖所故城的路上,司机张师傅远远地就看到了门楼:“到了到了,那肯定就是雄崖所村!”记者看着远处一处石门楼,跟雄崖所故城资料上的样子一模一样。一些老人在城楼脚下一字排开,靠城楼坐着晒太阳,安静地着看通向村外的这条路。
张师傅开车靠近门楼时,引起了老人们的注意,纷纷车开向石楼下的门口。记者看着又窄又暗的门洞,担心车是否能开过去,经验丰富张师傅笑着说:“路宽着呢,没问题!”说着,车进了仅容一车宽的城门楼,车辆颠簸着,接着眼前一亮,车停在了城楼内石板铺成的路面上。
几只家养的小狗自在地穿梭在老人周围,一位原本坐着的村民蹲起身招呼一黑一黄两只小狗过去嬉闹,没想到被黄毛小狗一拱,瞬间就倒了,引得周围的老人大笑。与雄崖所故城南门的车来车往相比,刚修复不久的西门倒多了一份清静。进入村内向北走了不久,眼前就横着出现了一条宽敞的石板路,顺着这条石板路一路向西爬坡,就会看到雄崖所故城的西门。这里也有不少村民聚在一起聊天,有些村民直接盘腿坐在石板路上。他们告诉记者,西门楼之前不是这个样子,本来已经损毁严重,最近才修复的。
77岁的李大妈告诉记者,自己就是雄崖所的人,村子多少年了都是这个样子,在石头房间长大。80多岁的黄大妈说,自己是年轻时嫁到雄崖所村的,在老房子里住了半个多世纪,现在靠种地为生。有位村民告诉记者,雄崖所村地势不平,耕地大多在山坡上,耕作时用不上机械,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的地主要靠老人耕种,辛苦且收入不高。“其实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离开村子到外地去,”两位老人说:“因为出去打工才能赚到钱,能让日子过得好一些,有本事的孩子都出去了。”老人称,村里很多孩子都到外地打工了,而在本地年轻人结婚后在老城外建起了新房,老房子里居住的主要是老人。
●“还是在老家村里住着舒坦”
老姚名叫姚显恩,今年56岁,也是地道的雄崖所村人。他的母亲就住在离雄崖所故城西门不远的一条小巷里,老姚说,这里曾被人叫做姚家街,这条路边房子里住的人都姓姚。他指着对面的一所破旧的石房子说,这里曾是一座“家庙”,后来在建国初期被村里收去,分给了一个有功劳的军人,现在已经没有人住了。
“其实村里曾有好几座家庙,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全家人去家庙里面拜祖宗、给老祖宗点香磕头都是必不可少的习俗。”老姚回忆说:“现在村里的家庙全部没有了,现在还保留有宗谱,有祭拜祖宗的习俗人家,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将宗谱请出来在家里拜一拜了,平时只能收起来。”
●故城雄崖所的历史和未来
据介绍,雄崖所村处地东瞰大海,西扼群峰,是兵家必争之地。丰城镇的工作人员张世岩告诉记者,雄崖所是著名历史遗址九卫十八所至今保护较完好的,是明、清两代抵抗倭寇的海防城堡。由于当地村民对文物保护意识强,古城遗址一直保护完好。直到最近几年,这座古城在经历了长期的风吹雨打后,才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近年,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的雄崖所村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年3月,丰城中心社区的雄崖所成功入选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首批古村落。
据了解,雄崖所故城位于即墨市丰城镇北约7公里,以其东北隅白马岛上的一座雄伟断崖而得名,蕴藏着600多年的历史。故城雄崖所为明初,主要为防倭寇侵扰而建,自建制那天起就真正起到了保卫海防、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重要作用,袭掠崂山沿海及鳌山湾的倭寇自此不敢犯境,丰城镇工作人员介绍,据《明史》及工作人员清同治《即墨县志》载,随着包括雄崖所在内的山东半岛巡检、卫、所海防体系的建置完备,再加上明朝时国家对海防训练的重视,这些以防为攻的城池对倭寇起到了震慑作用,并使其不敢轻易来犯;也正因如此,“无用武之地”的雄崖所在清雍正年间被裁撤。早已于明末崇祯年间停袭的千户、副千户、百户及其后人,裁撤之后的军户及其后人,次第放下武器,专事农桑。数百年前从安徽、河南、云南、江苏等地逶迤而来的屯垦戍边的大明子民,终于又一次回归本原做回了农民。城池因此被废弃,大部分被毁弃,惟南门及南门楼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