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食物相克说法的民间误传和专家解读

2015-01-14 21:49:04
来源:信网综合
责任编辑:每皮

“要抓住男人的胃才能抓住男人的心”,就像《大长今》引发了一场美食养生热潮一样,最近上映的电影《双食记》,则用“美食等于毒药”,狠狠地考验了一下观众的承受力:原来利用食物相克原理,美食还可以做武器,杀人于不动声色中。

“天天健康”最近就接到不少读者的咨询电话,都是看了《双食记》的“心有余悸”一族,他们表示,营养学家历来强调饮食“品种多样,营养均衡”,一天当中我们会进食几十种食物,如果这些食物中有“相克”的种类,岂不是“自绝于人民”?别说一般的观众,连扮演空姐的江一燕拍完片子后据说还留下了“后遗症”:现在每次吃饭时,她都会考虑这些菜肴会不会相克,每次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她都会担心是不是食物中毒了?

美食真的可以杀人?食物相克真的如此厉害?记者请教了星城多位营养和食疗领域的专家。

【故事梗概】

《双食记》中,妻子(余男饰)发现老公(吴镇宇饰)背着自己和一位年轻漂亮的空姐(江一燕饰)谈恋爱,于是千方百计地接近空姐,教对饮食一窍不通的情敌六道佳肴,利用食物间的相克原理,暗害不忠贞的丈夫,最终使其掉眉毛、掉头发,最后死在相克的食物中。电影中的这几道致命晚餐中有椒姜滋补羊排煲、麻辣田螺、火爆脑花、番茄芋头牛肉羹等,根据剧情分别可以让人壮阳之后大伤元气,最终伤害胃、肝、脾、心等脏器。

误读一 食物分酸碱,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近年来,网络上对于食物酸碱性的流传内容十分广泛。其普遍观点认为,“采用合理的方法改善酸性体质,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关键。”极端一些的说法甚至是:“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基本上,所有的肉类都属于酸性,绝大部分的蔬果类都属于碱性。如果人们每天吃进肚子的食物都是酸性过多,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体质酸性过高,进而患上各种慢性疾病。”

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程义勇理事长表示,食物酸碱性的问题在营养学界很受重视,然而对于网络流传的这种说法并不赞同,“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理由之一,食物的酸碱性是由很简单的化学方法得出的结论,即将食物煅烧成灰,并将灰分溶到水中,通过测量水质的酸碱性得出食物的酸碱划分。这种测量方法首先就值得推敲。

其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食物进入体内在胃肠消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消化酶共同起作用,其对于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机理,同煅烧方法肯定是不同的,那么食物酸碱性划分的结果就不一定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即使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后真能产生酸碱结果,健康人群也不会受此影响。因为人体有很强大的缓冲系统,足以保证酸碱平衡的自然调节。

比如,人体血液中含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钠,还有各种蛋白质,都有调节血液酸碱性的作用。 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中,碳酸钠和磷酸氢二钠就可以完成中和;碱性物质进入血液,碳酸氢钠和磷酸二氢钠便可发挥中和作用。而血液中的蛋白质也具有酸碱性,同样可以中和食物成分的酸碱离子。其次,肺是用于呼吸的,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果人体酸性过多的话,那么最后的表现形式是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很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多呼吸几口新鲜空气,排出二氧化碳就可维持酸碱平衡了。人体能够起到酸碱平衡作用的第三个系统是肾脏,人体所排小便是血液里过滤出来的废液,如果血液偏酸,那么多余的酸性成分会通过小便排出,同样血液偏碱的话,多余的碱性成分也会通过小便排出。人体自身这些复杂的消化吸收系统,让人们根本无需担心所摄入的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的,完全可以自动调节。当然,这些都是针对健康人群而言,病人另当别论。

程义勇提出,过于纠结酸碱食物的摄入,容易对人们的饮食产生误导。在网络上罗列的酸碱食物中,很多营养很好的食物都被归结为酸性食物。比如营养学家都在提倡的“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理念,所谓的谷类即粮食,人们平日所食的大米、白面,还有玉米、小米、豆类等各种杂粮,是食物主要的构成部分。但是,在酸碱性食物的划分中,谷类被列为了酸性食物。另外,人体中还有一个可以保证身体功能正常生长的重要物质就是蛋白质,鸡肉、鸭肉、牛肉、牛奶等均含有,缺少蛋白质的摄入对青少年的成长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中国,之所以有很多水肿病人,就是因为蛋白质摄入过少导致。因此,人体不可能只吃水果、蔬菜,包括成年人在内蛋白质摄入过少都会带来免疫力下降的危险。

在流传的酸碱食物划分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酸性食物是百病之源,这句话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我们检索过全世界的文献,都没有重要文献可以证明血液呈现酸性就会造成慢性病增加的问题。众所周知,人类很多慢性病的出现主要因为摄入能量过剩、脂肪过剩造成的。如果真如流传所说慢性病患者多为酸性体质,那么人们每天服用小苏打片,岂不就能包治百病了?这是不可能的。”

误读二  食物间有相克作用

随意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食物相克”的关键词,就会得到多达上百种食物相克的举例。“猪肉与豆类相克:形成腹胀、气壅、气滞。羊肉与栗子相克:二者都不易消化,同炖共炒都不相宜,甚至可能同吃还会引起呕吐。鸡蛋与豆浆相克: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虾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相克:生成砒霜,有剧毒。芹菜与黄瓜相克:芹菜中的维生素C将会被分解破坏,降低营养价值……”

中国营养学会程义勇理事长认为,绝大部分食物相克的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属于以讹传讹。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营养学会创始人,南京大学郑集教授便反驳过食物相克的说法,他做了十几对流传最广的食物相克实验,包括动物实验、人体实验,连他自己也是实验对象。实验结果均证明,人们那时普遍认为的这十几对相克作用的食物,并没有任何相克作用的结果,实验对象食用后都很正常。

另外,中国营养学会在前几年也专门组织过两所大学的专家进行20余对所谓的相克食物的实验,对民间流传最多的案例做了人体实验观察,也证实没有那些相克的结果。由此,人们可以认为绝大多数的食物相克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从专业角度讲,所谓的食物相克是怎么传出来的?食物间到底有没有相克的?

程义勇分析,一种可能是人们对过去一些传统医学的误读。当时的科学条件不够发达,对病因的观察不够确切和系统。比如,螃蟹是一种富含蛋白,容易发生变质而且容易导致人体过敏的食物。有人在吃了韭菜和螃蟹后,本因螃蟹略有变质导致出现上吐下泻的中毒症状或食物过敏症状,但当时的医生就可能由此推测食物的相克性。毕竟,那时还无法检测微生物、过敏原等,会被误认为食物是有相克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人们简单地推测食物成分的彼此破坏作用。比如果汁中含有果酸,鸡蛋牛奶中含有蛋白质,人们就会简单地考虑当酸性遇到蛋白质时就会形成凝固影响吸收。但其实,蛋白质凝固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会影响其营养价值——鸡蛋由生变熟就是蛋白质凝固的过程。而且,果汁和牛奶在一起喝这在西方是很普遍的事情,一点不会影响其营养吸收。这种简单的推测是缺少科学依据的。

在食物相克的名单中,有一类食物可能在一起食用会有影响,但对人体的整体营养状况而言作用微乎其微。比如人们所说的菠菜与豆腐相克,菠菜中含有鞣酸,当蛋白质遇到鞣酸时就会凝固形成鞣酸蛋白,不易消化,这种说法在化学上是成立的。但是在营养领域来讲则无需多虑,因为即使形成了不易消化的鞣酸蛋白,量也是很少的以毫克为单位的量级,这对人体每日所需的几十克蛋白质的影响微不足道。更何况是,鞣酸和蛋白质的结合在化学上是成立的,进入人体后在胃肠道的化学环境中是否还能结合,能结合多少,缺乏可靠的研究依据。

误读三  营养与美味难以兼得

经常有人对于营养有这样的误解,总认为营养师口中的食物就只有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一类的划分,完全颠覆了美食的内涵。

实则不然。程义勇理事长提出,为什么我们要颁布“膳食指南”,营养学家的目的不是给自己或别人规定食谱,完全按照营养食谱选择食物,也不会专门强调某种营养有多好,某类食物不要吃,而是要平衡营养与美食相结合的概念。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食物,我们需要掌握的只是总体的平衡原则即可,即在一段时间内保证各营养素之间的配比,不偏食就好。比如今天选择了吃鱼,明天就可以换为牛肉等等,营养选择与改善生活、调节饮食并不矛盾。人们不必对此过于紧张。

专家观点一:现代营养或相关学科专著中并无“食物相克”一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营养科专家唐大寒教授表示,食物相克是中医食疗的一种说法。在现代营养或相关学科专著中并无“食物相克”一词。

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会长、营养专家谭兴贵介绍说,中医食疗理论认为,食物也与中药一样具有寒、凉、温、热四气和咸、酸、甘、苦、辛五味等食性;而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如果将食性完全相反的两种食物同时食用可能会相互抵消其食疗效果。

例如温、热性的狗、羊肉就不能与寒、凉性的绿豆、西瓜同食;不同体质的人吃不同食性的食物也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脾胃虚寒的人吃苦瓜、西瓜、绿豆等寒凉性食物时可能引起腹泻拉稀;相反,体质偏热者若进食生姜、胡椒、酒等温热性食物,则无异于“火上浇油”;此外,不同疾病患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食物也有一定讲究。这些都是中医食疗配方中应特别注重的原则,与中药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是同一个道理。也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基础。

因此可以看出,食物相克也是五千年中华养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源于食疗保健养生实践和生活经验总结。

专家观点二:很多食物相克传言属于“以讹传讹”

尽管食物相克有其理论基础,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和缺乏可靠研究方法的古远时代,并不能保证其每一种说法或经验都准确无误,因而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食物本身毒素、食物污染、食物变质、食物过敏、暴饮暴食及过度偏食等饮食失节及某些偶然巧合所发生的饮食问题,都有可能错误地认为是食物相克。

食物过敏是饮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食物过敏系免疫变态反应,但在中医食疗养生中,也属广义上的食物相克。

唐大寒教授说:“民间有很多饮食禁忌传说,如鸡蛋、糖精同食中毒、死亡;豆腐、蜂蜜同食致耳聋;土豆、香蕉同食生雀斑;牛肉、红糖同食胀死人;狗肉、黄鳝同食则死;鲤鱼、甘草同食则死亡;狗肉、绿豆同食则涨破肚……其实这都是误传,倘若真会产生传说的那些结果,中国也不知有多少冤死鬼。”

专家观点三:有些食物的营养成份在吸收时会相互影响

湖南纽瑞孚培训中心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熊辉说,不同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或化学成分在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确实存在相互影响,其结果是影响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如茶叶中的鞣质可干扰食物铁的吸收,菠菜中的草酸可降低食物中钙的吸收,钙、磷、铁、锌等元素之间在消化道的吸收相互间也会存在一个适宜比例等等。

但是,某种营养素偶然增多或减少,打破了与其他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只是暂时的,机体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动用储备、减少排泄、增加代谢效率来保证器官功能的正常。所以,健康的人在平衡膳食的原则下,各种食物的相互搭配可以随心所欲。

如果是健康本身有问题特别是存在营养缺乏或患有营养相关性疾病的病人,则应有目的和针对性注意避免一些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和选择,否则不利健康的恢复,但也不至于导致中毒或死亡。

“吃虾后不能吃维生素C,二者相遇会产生致命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双食记》里医生这么解释丈夫中毒的原因,吃虾后大量吃维生素就会中毒致死?那我们平时在吃虾时喝鲜榨橙汁不就等于徘徊在死亡边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谭兴贵教授和唐大寒教授都表示,吃虾同样可以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正常的一次饮食就能中毒是无稽之谈。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专家也表示,后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养生文化的时候应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