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真多,这才一个多小时,我们已经收到了50多份简历了,真是开门红啊!”青岛海立美达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刘宁兴奋地说道。
2月26日上午, 即墨市人力资源市场室内外广场上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原来,即墨市2015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大型综合性人力资源招聘会正在举行。
据了解,此次招聘会共有230余家用工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岗位1.8万个次,100余个工种涉及缝纫工、操作工等传统产业,以及机械加工、装配工等新兴汽车产业的相关工种。据不完全统计,招聘会当天吸引近1.2万人次进场求职咨询,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400余人。
为给招聘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整个招聘过程中,即墨市人社局通过实地询问、发放调查问卷、举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掌握企业和求职者的新需求,及时调整思路,让“春风”暖人心。
高薪聘人才 注重软环境 企业抛出橄榄枝
“因为要建新厂,所以这次需要招聘300多人,主要招聘有工作经验的缝纫工,工作待遇在3600元/月,包住宿,吃饭有补贴,在同行业里我们工资待遇算高的了。”红领集团人事部工作人员杨习龙告诉记者。
“我们主要招聘技术工人,工资在4000-6000元每月,提供五险一金,包吃住,表现好还有年终奖。”青岛隆基钢结构有限公司经理王万贵说道,为了招到高技术人才,今年工资标准比去年提高10%左右,在员工福利方面也有所提升。
王万贵感叹道,即墨这几年发展很快,给他们公司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我们公司主要给大型厂房提供钢结构,即墨经济发展快我们也跟着得益。这次招聘20多人,钢结构设计员、数控切割工等,对专业要求比较高,目前已有30多人给我们投了简历。”
比之往年,80%以上企业的大部分工种工资一般都在2500元-4000元之间,提高幅度较大,同时用人单位在人文关怀方面有所改善,不少单位打出包吃包住、住宿环境优越、文化生活丰富等“软环境”招聘条件。
本地应聘者增多 “回归”现象逐步凸显
范雯菲是即墨人,毕业于青岛某大学服装设计专业,以前在青岛某公司从事服装行业两年多。“想回家安定下来,现在咱即墨机会也很多,服装行业工资待遇一点不比青岛低,而且我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范雯菲告诉记者,她更注重企业的发展空间,“想找个正规的企业,注重研发设计,会给员工定期培训,有进步空间。”
35岁的刘国峰从事电工行业已经10多年了,他则更看重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我是金口的,就想找个回家方便的企业,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工资5000左右,有五险一金,工作环境好一点,有离家近一点。”
像范雯菲、刘国峰这样的求职者不在少数,大多数务工者都对诸如五险、劳动合同、休息日等保障性软环境特别重视,同时对食宿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招聘现场,初次就业的求职者寥寥无几,大多数是重新“择业”,而“择业”的出发点就是就业软环境。而青年务工者更加重视将来的发展空间。
记者调查了解到,与往年大规模的劳务迁徙相比,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在外出几年得到锻炼与提高后选择“回归”本地就业;与此同时,前几年所呈现出的外来务工者在春节后大量涌进的现象也大幅减少。
“很多即墨人选择回家找工作。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蓝色硅谷核心区、创智新区、汽车产业新城、国际商贸城等大项目的相继落地,给即墨就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即墨市人社局劳动培训转移办公室副主任刘永凯说道。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岗位需求冷热不均
“工资还行,每月平均3000左右吧,有五险,就是工作强度挺大的。”刘慧敏以前是一名缝纫工,这次择业,更倾向于服务类行业,“销售、服务员、文员都行,就是不想再在生产线上干了,太累了。”
“机械加工操作工真不好找,熟练工更不好找。我们公司待遇很不错,能够满足应聘者的要求,可是来应聘的人很少有符合我们条件的,公司还是招不齐人。”青岛凯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办公室人员我们够用了,现在主要就是缺技术工种。”
近年来,即墨市一直把促进就业作为民生实事工作的重点,加强培训,提高技能,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就业,但用工市场仍存在着供大于求的就业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技术要求、薪资待遇等因素阻碍供需对接。一方面,企业对求职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要求,希望求职者上岗就能上手,而很多求职者并不具备这样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薪资待遇未能达到求职的预期,导致招人、留人困难。同时,大多新生代务工人员的打工观念发生变化,他们甚至宁肯少赚点,也愿意找份轻松、体面一点儿的工作,也导致了“求职难、招工难”的“两难”。
此外,即墨市人社局还设立了政策咨询台,工作人员不停地为前来咨询的求职者答疑解惑,忙得不可开交,共接受咨询4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这些宣传资料涉及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小额担保贷款、职业技能鉴定等帮助求职者就业、创业以及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
张燕 江响世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