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发改委数据显示,5月20日生猪出场价格涨至每公斤14.34元,比前一周上涨1.9%,比3月中旬上涨18.5%,同比上涨6.2%。对此,华泰证券预计“尽管5月CPI得益于猪价回升,但菜价环比大跌,预计5月CPI回落至1.3%。同时,5月PPI同比将进一步下滑,预计5月PPI回落至-4.7%。CPI和PPI的继续回落,将进一步引发货币政策宽松,6月降准概率大幅提升。”
起飞的猪价
“国内生猪及母猪存栏出现大幅度下降,结合育肥、繁育亏损成本,中小散户退出,大型养殖户按计划扩张等情况综合评估,目前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4200~4250万头之间,生猪存栏量在42000~42500万头之间,总体属于供应适度偏紧情况。”布瑞克咨询分析师林国发表示。
农业部监测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能繁母猪2013年9月份至2015年4月份持续下降,2015年4月份能繁母猪存栏3971万头,这是自有数据以来首破4000万关口,也是连续第20个月持续下降。生猪存栏量整体处于下降期,2015年4月份下降至38692万头,同比减少9.71%。“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份仔猪存活率下降,奠定了今年5~8月份大猪供应量偏紧格局。”林国发表示。
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份母猪繁育出现亏损,养殖户信心受挫加上天气因素,仔猪存活率偏低,进一步加大了母猪繁育亏损,母猪繁育亏损最大达到1000元/窝,母猪淘汰速度明显加快。母猪存栏量偏少加上仔猪存活率大幅下降,去年12月份至今年春节期间,国内众多的中小散户单窝仔猪存活率下降至5头左右,春节后仔猪供应紧张,仔猪价格快速飙升。3月后仔猪存活率快速回升,母猪淘汰速度也有所放缓,仔猪供应量情况好转。
生猪供应方面,整体生猪存栏量下降,加上今年春节后养殖户压栏情况减少,生猪存栏均重较去年同期下降,一定程度削减了猪肉的“额外供应”量。同时,3~4月份猪肉较鸡肉价格具有优势,部分食品企业使用猪肉替代鸡肉,减少了冻猪肉库存,支撑了猪价反弹,3月末猪价持续上涨,截至6月初广东地区外三元猪价反弹至7.6~7.8元/斤,局部地区突破8元/斤,全国猪价也上涨至7.2~7.3元/斤。布瑞克咨询预计,8月上旬全国生猪均价有望达到8~8.5元/斤。
低企的CPI
农业部高频指标显示,5月份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可能有所下降。非食品价格涨幅可能因投入价格环比上涨而小幅走高。PPI环比降幅可能因大宗商品价格持稳而有所收窄。
高华证券分析师预测5月份CPI同比增幅将从4月份的1.5%降至1.3%,隐含的季调后环比折年增幅从4月份的3.6%降至2.5%。而5月份PPI同比增幅可能会从4月份的-4.6%升至-4.3%,隐含的季调后环比折年增幅从4月份的-2.2%升至1.6%。
其逻辑在于,一方面,5月份值食品供应旺季,特别是果蔬如期上市,价格也继续出现季节性回落。猪肉价格有所回升,但由于市民肉类消费逐渐进入淡季,回升的幅度比较温和,环比在2%左右。随着6月份端午节的来临,预计猪肉价格回升速度会加快,但不会出现暴涨。
另一方面,非食品价格方面,从大宗商品走势来看,除了原油价格和美元指数相关性较强外,但也一直保持在65美元/桶区间震荡。其它大宗和美元相关性在减弱,近两月美元下跌,铜铝价格也在跌。这表明基本金属价格最终决定还是在需求,目前全球需求均较为疲弱,美国复苏并不如市场预期的乐观,因此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的动力并不大。根据历年5月走势,过去9年3月份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在-0.1%-0.2%之间,高华证券判断5月非食品环比平均涨幅为0%,并预计5月CPI同比上涨1.3%,略低于上月0.2个百分点。全年维持CPI在1.5%左右的判断。“猪肉价格现在是恢复性上涨,对CPI的影响很小。只有猪价过度上涨才会对通胀产生影响,而现在的猪价刚刚涨到成本价,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
事实上,虽然猪肉已经进入反弹通道,但其价格的后续上涨空间业内人士并不十分看好。
因考虑到目前国内水产存塘量偏高,鸡蛋/肉禽产品偏低,过高的猪肉价格不利于猪肉消费。加上近两年严控公款消费,猪肉“浪费性消费”下降,预计全年猪肉消费较去年下降2-3%,如果今年冬天出现暖冬情况,消费量生猪可以下降3%~5%。四季度猪价继续大涨的概率不大,供需平衡,预计主要落入区间在6.8~7.2元/斤,如果出现暖冬情况,猪肉需求下降,猪价甚至回撤到6~6.5元/斤。
链接
萦绕的通缩魅影
相比于猪价,市场更应该关心的也许是通缩问题。法兴银行首席策略师AlbertEdwards认为,日元崩溃将引发新一轮货币大战和全球性通缩。“疲软的日元将成为市场和经济的主要驱动因素。我们重申,面对日元走软,中国会显得尤为脆弱,甚至有可能重演1997年的泰铢贬值事件。中国有很大的通缩问题,也无法忍受任何程度的汇率升值。”AlbertEdwards在最新研报中认为,一旦日元发生不受控的贬值,将迫使韩国加入货币战争,而中国也将忧虑长期资本外流风险。“物价出现了积极改善的因子,但由于通缩积重难返,需政策持续宽松方可呈现全局性的改善。”华泰证券认为,制造通胀是新兴力量首要任务。
其表示,没有通胀的复苏谈不上复苏,没有通胀,复苏不会有持续性。美国主导下的全球金融体系已经难以制造通胀。美国走在复苏的路上,其他主要国家却还在用宽松要增长的泥潭中,特别是欧元区,经济复苏状况已经远远弱于美国,复苏节奏的差异必然导致政策的差异,美国想加息,其他主要国家要继续宽松。美国倾向于紧缩的政策,注定无法制造通胀,通缩而非通胀是全球的首要难题。新兴力量的崛起势必要重新制造通胀,新兴力量有基础的需求空间,有制造通胀的合理需求,有通胀的世界对新兴市场是最好的。“经济不起,宽松不止”。从经济复苏角度看,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仍在路上。海通证券表示,4月经济整体表现依旧不佳,三驾马车中,投资全面滑坡,消费稳中趋降,外贸持续低迷。投资增速仅增9.4%,创2004年以来新低,三大类投资全面下滑,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受限,地产投资增速几乎归零;零售增速回落至10%,其中必需品增速普遍回落,可选品增速涨跌互现,通讯等新兴消费表现抢眼;外贸出口同比下滑6.4%,跌幅收窄但仍为负。4月工业同比增速虽小幅反弹至5.9%,但仍处低位,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速涨少跌多。5月以来地产销量继续高增,发电耗煤增速由负转零,但地产销量回升持续性存疑,而城投融资不佳制约基建投资,短期经济下行压力仍大。“4月经济数据疲弱,投资全面下滑,核心原因在于融资萎缩,因而降低高企的信贷利率依然迫在眉睫。目前贷款名义利率仍在6.8%左右,而考虑到GDP平减指数为负,贷款实际利率高达8%,远高于7%的GDP实际增速,意味着未来潜在降息空间仍在4次以上,预测最早可能会在6月份再度降准降息。”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等预测。
据《中国证券报》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