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了《青岛市“十三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房地产业年均新开工面积约1900万平方米,开发投资累计完成约6100亿元;至2020年,青岛市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35平方米/人,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居住水平,推进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26万户,改造建筑面积2100万平方米。届时,青岛市将形成供需平衡、产品多元、行业升级、创新驱动、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现代化房地产业发展体系。
东、西、北岸三城带动先行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要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空间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促进房地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三城带动先行、圈层节点发展”房地产业发展布局。
东岸城区、西岸城区及北岸城区将成为全市房地产业发展核心区域。其中东岸城区包括市南区与市北区突出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加强完善老城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重点推进城市更新与棚户区改造,疏解人口压力,优化提升老城区人居环境。李沧区与崂山区依托世园会与崂山自然生态优势,重点发展健康养老地产,结合地铁沿线、火车北站等交通设施,发挥金家岭金融区聚集效应,重点发展商业地产,促进金融、商贸、旅游、文化、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西岸城区依托西海岸中央商务区、灵山湾影视文化区、中德生态园等经济功能区建设,重点发展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商务楼宇、高端住宅,建设国际化低碳智慧社区,提升区域海洋经贸、影视文化、海事服务等功能。北岸城区为市域城镇布局空间中枢,统筹红岛片区、城阳区东部和新机场片区等重要区域发展,重点发展科创地产、文化地产、健康养老地产、高端住宅,稳步推进行政、文化、会展等功能设施建设,打造科技人文生态新城。
圈层节点发展实现均衡布局
圈层节点发展是指环湾紧密圈层与协同发展节点为主城区外区域,以优化城市功能与产城融合为目标,梯次推进城市空间拓展,提高分担中心城区功能的能力,实现全市房地产业发展均衡布局。其中环湾紧密圈层主要包括即墨、胶州、蓝谷新城及王台组团,推进产城融合与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形成紧密环湾中心城区的城镇圈层。环湾紧密圈层重点推进工业地产、孵化器和高端住宅建设,提高分担中心城区功能承载能力,加快形成功能完善、要素聚集的产城融合示范区。而协同发展节点主要包括平度、莱西、董家口港城、姜山组团及新河组团,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成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极核。协同发展节点重点做好科学规划布局,强化产城融合,推动生态与土地资源有序开发,预留未来开发建设空间。
年均新开工面积1900万平米
“十三五”期间,全市房地产业年均新开工总面积约19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地产约占55%,非住宅地产约占45%。我市还要调整地产供给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促进产城融合,实现职住平衡,繁荣发展服务业,适度降低商品住房供应比重,适度提高产业用房供应比重。优先满足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需求,全面放开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比例限制,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规划条件前提下,对在建商品住房允许适当调整套型结构,满足市场多层次居住需求。通过业态转化促进存量消化,采用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商品房和闲置厂房、仓库等房屋建筑,改造为电商用房、创客空间、科技孵化器、人才公寓等;将长期滞销且符合条件的写字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改造为中小学、幼儿园用房,缓解“上学难”、“入托难”问题。至2020年,青岛市房地产市场库存去化周期控制在8-15个月合理区间。 “十三五”期间还要实施住房保障5万户。
打造多元化产品市场
“十三五”期间,我市要推动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等地的商务楼宇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支持建设综合功能齐全的5A智能大厦,鼓励发展税收过亿元商务楼宇,力争到2020年全市甲级写字楼吸纳量达到约16万平方米。支持旅游资源与地产的有机融合,依托崂山风景区、滨海风光、世界园艺博览园等自然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主题公园、休闲度假区、旅游培训基地、会议中心、产权酒店等多种旅游房地产项目,着力培育旅游新型业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促进以医疗服务、养老养生等产业为核心的养老健康地产发展。大力发展科创地产,依托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历史文化街区和公共文化设施、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开发建设融居住与文化教育、运动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地产项目。
完成棚户区改造16万户
十三五期间,我市要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着力提高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重点解决居住密度大、规划日照因素限制较多、无法实现就地安置片区,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行货币补偿,搭建货币化安置服务平台,归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源提供的可售商品房,建立安置房源库,让棚改居民在平台选购住房。 “十三五”时期,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16万户,其中老城区全面完成5.7万户改造任务,征收安置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城区改造核心区域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现有居民约2.2万户,区域改造主要包括实施片区内危旧房屋征收后的改造和运营、历史文化建筑修缮和运营、基础设施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度进行商业地产开发等。
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
规划还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配建规模、标准在规划条件和建设条件中予以载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10万居民规划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社区居家养老,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50张;构建广覆盖、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市计划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十三五”时期,利用配套费建设中小学幼儿园50所。到2020年,房地产开发项目各项配套基础设施与开发项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构建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道路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应格局,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公共停车泊位6万个,市内三区及崂山区停车泊位数达到127万个,泊位数与机动车数达到国际公认合理比例,最大限度方便居民生活需要。在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主干道以上等级的道路,原则上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到2020年,建设地下综合管廊50公里以上。推进 “光网城市”“无线城市”等重点工程,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和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打造智慧城市示范城市。 记者 徐栋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全市房地产业年均新开工面积约19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地产约占55%,非住宅地产约占45%。开发投资累计完成约6100亿元。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到2020年,青岛市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35平方米/人,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居住水平,推进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26万户,改造建筑面积2100万平方米。
绿色建筑深入推广
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65%的建筑节能标准。
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
到2020年,逐步完成青岛市16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征收安置面积1000万平米。
配套设施全面完善
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50张;全市计划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公共停车泊位6万个,市内三区及崂山区停车泊位数达到127万个;建设地下综合管廊50公里以上;建成覆盖城乡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和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
[编辑:亚麦]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