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推进社区警务改革 发展群防群治力量10.1万余人

原标题:融入社区,让安全更“有感”

“数说”青岛社区警务运行新模式

●目前,青岛全市已实现派出所警力占分市局警力的57.1%、社区民警占派出所警力的44.8%,“一村(格)一警”实现全覆盖

●去年以来,青岛先后组织开展安全防范主题宣传教育1.7万余次,劝阻群众免受电诈70.8万余人次,解决群众报警求助事项55.1万余起,化解矛盾纠纷3.9万余起

●目前,青岛符合建设标准的108个派出所以及辅警力量充足的58个派出所,均建立运行“两队一室”,全市社区警务室达674个,划分809个警务区、3838个警格,组建社区警务团队1769支,发展群防群治力量10.1万余人,培育“义警”等平安类社会组织1367个

在市南区湛山社区,每周三上午9时准时召开的“警格+网格”融合工作例会,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黄金时段”。湛山派出所社区民警赵德强与社区居委会主任、网格员、物业经理等20余人围坐一堂,工作例会上探讨的内容既有对上周治安形势的研判,也有居民反映的楼道堆物等“微难题”。通过“问题清单—任务清单—督办清单”的闭环管理机制,2024年湛山社区累计解决高空抛物、停车难等民生问题277件。

这个高效运转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正是青岛新型社区警务机制改革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当传统的“下社区”模式遇上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一场警务理念与实践的深刻变革正在青岛悄然发生。

机制之变:

从“下社区”到“融社区”

在新时期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大棋盘上,社区警务是至关重要的一枚棋子。它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一头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如何让警务工作深度融入社区,赋予其更多的温度温情,成为当下基层警务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青岛着力构建与新型城乡社区治理相融合的新型社区警务机制,不断提升守护辖区平安、服务辖区群众、维护辖区稳定的能力水平,实现派出所工作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

什么是社区警务?简单说,就是把警务室设在社区、建到村屯,广大民警融入人民群众中,零距离防范犯罪、服务群众,第一时间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时刻感受到民警就在身边,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在市南区珠海路街道辛家庄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黄生敏梳理着前夜网格员报送的社情信息。其中一条反映社区居民李女士最近接到电话,怀疑是诈骗。随后,黄生敏和网格员一起来到李女士家。黄生敏打开警务终端,调出同类诈骗话术解析图:“您看,这15条特征里对方占了11条!”网格员递上反诈宣传册:“上周咱们刚讲过的案例,和您遇到的情况一模一样。”

这种“人在社区、心在社区、事在社区”的工作模式,让民警真正成为居民身边的“平安管家”。“2024年以来,市南公安分局立足派出所‘主防’职能,深耕细作社区警务,派出所内全面取消社区民警的工位,将办公室设置在社区居委会。”市南区副区长,市南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方建辉介绍,从此社区民警“钉”在社区、融进社区,从“局外人”变成“家里人”。这一改革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迁移,更是工作理念的重塑:民警驻社区日均时长突破8小时,社区民警对群众熟悉率、群众对社区民警熟悉率分别同比提升13.3%、10%。

以“社区民警在社区”机制为基础,持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目前,青岛全市已实现派出所警力占分市局警力的57.1%、社区民警占派出所警力的44.8%,“一村(格)一警”实现全覆盖。

深度融合:

从“物理存在”到“情感扎根”

以往,“下社区”常被理解为“阶段性走访”“周期性巡逻”,社区民警虽然定期到社区开展工作,但由于任务繁杂,很难真正深入社区,与居民的联系停留在浅层互动,容易导致社区警务与社区实际需求脱节,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为解决传统“下社区”的困境,青岛探索“融社区”新模式。这一模式下,社区民警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变:不再仅仅是出任务,而且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问题。通过深入社区走访、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和解决社区内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同时,社区民警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安全防范宣传等服务。

社区警务的终极目标是让居民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融入社区,现代警务的“青岛样板”正在生成。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市北分局兴隆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马怀龙尽心尽力帮助群众排忧解困,长期照顾46个孤残家庭,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700余件;开发区分局辛安派出所社区民警林恒竹扎根社区,融合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建立“小林帮办”群众服务平台……去年以来,青岛以“百万警进千万家”机制为纽带,发挥社区警务职能,先后组织开展安全防范主题宣传教育1.7万余次,劝阻群众免受电诈70.8万余人次,解决群众报警求助事项55.1万余起,化解矛盾纠纷3.9万余起。

这种“情感扎根”,让警务工作有了更多温度、精度、速度,让基层治理有了“主心骨”。社区民警对群众熟悉率、群众对社区民警熟悉率、12345热线“响应率、满意率、解决率”均实现全面提升,行政、刑事案件发案均同比大幅下降,社区警务水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列前茅。

格局重塑:

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治”

基层治理的难点,在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社区警务的“融”,首先是机制的融合。青岛打破“警格”“网格”两张皮,探索形成“1+1+2+N+N”(包联干部、社区民警、社区辅警、网格员、群防群治力量)社区警务运行新模式。目前,青岛符合建设标准的108个派出所以及辅警力量充足的58个派出所,均建立运行“两队一室”(案件办案队、社区警务队、综合指挥室),全市社区警务室达674个,划分809个警务区、3838个警格,组建社区警务团队1769支,发展群防群治力量10.1万余人,培育“义警”等平安类社会组织1367个,打造了“红梅香潭”“红枫义警”等影响广泛、作用突出的群防群治品牌,联合开展巡逻防范、邻里守望、帮扶教育等活动,让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全市统筹‘警格+网格’的资源融合和‘社区民警+社区辅警+专职网格员’的力量融合,力推社区民警全部进入社区党委班子,健全定期参加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小组‘警网融合’例会和联席协商制度。”青岛市公安局副局长、治安支队支队长管成富介绍,同时建立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调”机制,提升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质效;推行基础信息联采、矛盾纠纷联调、风险隐患联排、警情发案联处、治安巡防联控“五联工作法”,通过“警网一体联动、人员互融发力”,推动力量、资源、技术、手段全要素联动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青岛建设格局。

与此同时,针对新型社区警务机制推进建设中存在的派出所基础工作任务统筹、业务标准规范制定、信息化建设赋能等不到位的问题,青岛市公安局将按照“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要求,以研发应用基础管控中心、智慧社区警务平台为支撑,创新智慧社区警务新模式,推进社区警务智能化、基础工作标准化、基层治理精细化,不断推动全市社区警务工作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有力夯实公安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梁 超  文/图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戴慧慧]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5/12 08:43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戴慧慧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8050064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