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信号新闻11月1日讯 刚刚过去的10月,西安的屈女士经历了一场现实版连锁骗局。她只是卖了一台闲置手机,结果差点变成网络诈骗的“同伙”,不仅自己的银行账户被冻结好几天,还连累了跟自己有过转账交易的朋友。“买家提出来自提手机,要了我的银行卡卡号转钱,谁能想到给我转账的也是被骗的。”事后屈女士反应过来,骗子的这一招不仅从自己手里“白得”一部手机,还留下了网络诈骗的“烂摊子”。受理诈骗案件的榆林警方冻结了屈女士以及与屈女士有关交易的关联账户,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卖了台闲置手机 卖家成了电诈案件关联人
今年10月,屈女士在闲鱼上挂售了一台全新未拆封的iPhone 17 Pro Max(1TB),挂上不久就有人主动来问能不能自提。“自提能当面验机,能避免邮寄的麻烦,我当然同意。”屈女士跟买家添加了微信,双方约好在屈女士居住的小区门口见面。交易前,对方以“微信支付被限额”为由,索要了她的银行卡号,称“家人会直接转账”。
下午5点多,屈女士跟买家见面了,买家也现场确认了手机没问题。很快,屈女士的银行卡里收到了14000元,剩下的600元买家给了她现金。钱货两清,屈女士以为交易就此完成,可第二天上午她发现自己收钱的那张银行卡被冻结了——账户是被榆林市榆阳区刑侦大队冻结止付的,冻结理由为“账户涉及电诈赃款流转”。
原来,榆林警方接到报警,对方称自己在网上遇到了诈骗,被骗走的20000多元中有14000元打入了屈女士银行卡里。屈女士这才意识到是前两天卖手机出了问题:“难不成买走手机的人就是骗子?他要了我的银行卡号,让受害人直接把钱打给我,绕过平台交易,白拿走了手机。”
警方冻结多个银行账户 转过账的朋友也受牵连
为了自证清白,屈女士也在西安当地报警,她认为自己只是进行了一次正常的商品买卖,作为普通公民无从得知买家是否有违法犯罪行为,也就没办法提前防范。
屈女士相信公安机关的调查会还原事情真相,可朋友的一通电话才让她发现事情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我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三天前我们有过转账,结果他的银行卡也被封了。”屈女士说,朋友的银行卡也是被榆林警方冻结的,打电话过去询问的时候,警方也询问朋友是否与自己认识,“榆林警方曾提出,若我退赔赃款,可优先解冻朋友的账户,但这并不合理。” 屈女士没想到自己只是在网上卖了一台闲置手机,不光给自己惹来了麻烦事,还连累了朋友。
事情发生后,屈女士把前因后果发到了社交平台上,希望以自己的遭遇提醒在网上买卖二手商品的网友。后来,榆林警方联系屈女士和西安当地的公安机关,调取小区附近监控、核查相关聊天记录及银行转账凭证,明确了交易行为。若屈女士属于对赃款来源不知情、无主观过错、已完成货物交付交易方的善意第三人,将对其银行账户解冻。
到发稿前,屈女士表示自己的银行账户已经解封。
经此一遭,屈女士也想找到这个隐藏在网络背后的骗子,于是就又在闲鱼上发布了一个二手手机的链接,三四天之后“熟悉的买家”又出现了。“我换了个微信号加他,从声音我听出来是同一个人。他先是问我手机还在不在,然后又问是不是店铺经营者。”然而,在屈女士自称是经营店铺后,对方突然就没了消息,“我猜他这就是在找个人卖家下手,如果是开店的,账号被封影响大。”
从“直接骗钱”到“借壳洗钱” 骗术出现新升级
据了解,屈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此前河南新乡的孙先生及其母亲出售3车共计100多吨小麦,在以28万元成交后,账户因“收到的钱是涉诈资金”被贵州警方冻结。河南周口鹿邑的胡女士售卖37箱白酒收款10.89万元,由于无法跨区销售,便让亳州同行帮忙调货,同样因钱款涉诈二人银行卡均被昆山警方冻结。
这类通过手机、粮食、酒水等易变现商品交易“洗白”赃款的模式,已成为电诈分子的常用套路。信号新闻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此前有部分花店、蛋糕店老板反映接到过在鲜花或蛋糕中放入大额现金做成礼盒的订单。也有烟酒店老板反映曾收到过“大量采购高价烟酒”的订单,店家正常收钱出货后,收款账户均因钱款涉诈被冻结,陷入了与屈女士类似的困境。
善意第三人权益需明确保障
针对此次事件,青岛市网络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AI调解员分析指出,从相关法律规定来看,屈女士符合“善意第三人”的法定要件,其交易行为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保护,核心条件包括“受让时善意、支付合理对价、完成交付”,且无证据显示其知晓钱款涉诈。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2016年发布的电诈案件意见也明确,仅对“明知涉诈、无偿取得、低价受让、源于非法活动”的情形追缴钱款,屈女士的交易显然不属于此类,其合法财产权益不应因赃款流入而受损。
此外,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有权冻结涉案账户,但应遵循规范,及时甄别资金性质。对非涉案资金,应在查明后3日内解除冻结,不得拖延或附加条件。公民可主动提供合同、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协助警方核实身份。(耿润)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