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病床灵活转诊顺畅 青岛“五床联动”解决后顾之忧

原标题:五床联动:病床“活”了,转诊顺了!

记者探访发现:岛城“五床联动”模式打通居家、社区与医疗机构通道 提供全程全方位服务

今年87岁的陈大爷导尿管堵塞,通过联动机制在48小时内完成了从社区医院到三甲医院的转诊,稳定后再回到家庭病床的闭环治疗。这张动态流转的生命网络,正是“五床联动”在现实中应用的生动切片。自2022年上海市静安区首创“五床联动”模式以来,这种通过信息互通和绿色转介通道为老人提供“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的全周期服务模式逐渐为全国各地所借鉴。今年5月底,青岛市民政局与青岛市卫生健康委签署医养深度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省级“五床联动”试点在青岛的落地实践。

“五床联动”落地岛城

打破医养床位壁垒

“我年过八十,多种慢性病缠身,每天要吃一大把三甲医院开的药;平时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要一趟趟往医院跑。”家住市北区的张阿姨述说着她的烦恼。很多老人也面临着这种“养有余而医不足”的困境。如何真正打通居家、社区与医疗机构之间的通道,将医疗资源延伸到老人的“床边”,是医养结合的一道难题。而“五床联动”的落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五床联动”的核心是整合“养老两张床”(即养老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和“医疗三张床”(即家庭病床、医疗床位、安宁疗护床位)这五种床位资源,从源头上打破医疗与养老之间的壁垒,从而实现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全链条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解决老年人看病的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当所在区域的老年人有机构养老和医疗需求时,养老机构迅速开启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家庭养老床位或养老机构床位。若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发生改变,养老机构将会第一时间与“五床联动”协议成员单位对接,完成健康档案流转,开通绿色通道,为老人开设家庭病床或将其转至医疗床位。待老年人身体好转,又可转回家庭养老床位或养老机构床位。一旦老人到了临终阶段,将优先安排其入住安宁疗护床位,开展临终慰藉服务,让老年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2024年10月,青岛市市北区、西海岸新区成功入选全省“五床联动”试点县(市、区),探索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整体方案。

新区卫生健康、民政、规划等部门联动,依托一批毗邻建设、两院一体的医养机构试点“五床联动”;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主动签约服务养老机构,提供上门巡诊、绿色通道等服务。市北区9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254支家庭医生团队与65家养老机构合作,建立养老、医疗、安宁疗护“三床”沉浸式互融,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两床”联动互通,辅以“互联网+”服务,不断完善“五床联动”的市北模式。

在两个区半年多的试点实践基础上,今年市民政局与市卫生健康委签约。协议签订以来,青岛积极推进“五床联动”模式的本地化探索,由三级公立医院开办的医养院正式启用,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造的新型医养模式不断推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与瑞源中康健康产业集团、青岛万林康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养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整合了青岛市的医养资源。

三级医院办医养院

提供高水平、有温度的服务

如今,养老机构配套建设医疗机构或者与医疗机构联建,在岛城已是寻常。截至2024年年底,青岛304家养老机构中,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达到284家,占比高达93%,这为青岛深度推进“五床联动”模式奠定了基础。

当前,青岛市现有的医养结合模式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养老机构配套建设的医疗机构多为基层医疗机构。面对越来越庞大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群,更高水平、更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日益迫切。三级医院作为城市高端医疗的标杆,自然掌握着破解难题的核心钥匙。

6月14日,青岛市首家三级公立医院开设的养老服务机构——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养结合项目(愈安医养院)正式启用,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的“龙头”作用,创造了由公立三级医院开办高水平医养院的先例。

记者获悉,愈安医养院定位于普惠养老服务,主要面向有长期、反复医疗照护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开放,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医养方案,依托三级医院的医、药、护、技专业技术队伍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为老人提供涵盖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心理关怀等方面的高水平医养服务,针对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的老人,通过定期随访、健康监测,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和管理,有效改善老人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首批120张养老床位就设在医院高新院区的综合住院楼内,预留延伸床位400余张。入住老人的身体情况一旦变化,不需要奔波转院,普惠的养老床位可以直接转为三级医院的医疗床位,专业的医护人员每天到老人的床旁服务,真正实现了医养资源围着老人转。”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院长韩同钦介绍道。

今年82岁的孙阿姨因多项基础病缠身而常年卧床,床边照料不能离人,但由于子女工作繁忙,无法给予老人周到的照护,她便住进了愈安医养院。在这里,专业的医护人员能为她提供来自三级医院的高水平医疗服务,从她的身体情况入手,制定了个性化的照护方案,从日常起居到医疗照护,为老人提供了有温度的养老服务。“上周是我的生日,闺女有工作要出差,所以提前送来了蛋糕。生日当天,医护人员特意为我准备了长寿面,一起在房间里给我庆祝生日,拉着我的手陪我唠家常,感觉特别热闹、特别开心,就像在家里一样……”提到这场生日会,孙阿姨脸上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在这里,半失能的她享受到了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探索医养深度融合路径

推动优质医养资源下沉

除启动三级医院开办医养院之外,医联体建设也是探索医养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建立医联体关系,引导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养老机构,进而下沉到居家养老服务中。除此之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深度融合了区域内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再加上“养”的功能,能够让“五床联动”模式在青岛更好落地。

今年5月以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派驻骨干医生到医共体单位常态化坐诊,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6月1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与棘洪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联合病房启动仪式,共同打造由老年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等专业负责管理的“联合病房”。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老年医学(综合内)科门诊,陈亮主任正在坐诊,80岁的万大爷坐在轮椅上,在子女的陪同下走进诊室,一家人激动地向陈主任表达由衷的谢意。

原来,两年前,在死亡线上徘徊的万大爷被陈亮主任团队拉了回来,两年间一直住在医联体棘洪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的养老床位。这次,万大爷反复憋喘3个多月,病情加重且伴有嗜睡症状长达1周,身上还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房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右肺占位性病变、陈旧性脑梗等15种慢性疾病。久病卧床且高龄的他病情严重,通过绿色通道转诊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老年医学科。

经过诊断后,陈亮立即给予万大爷一级护理,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强心、控制心室率、抗凝、抗感染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时的转诊治疗,住院期间医护精湛的技术以及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万大爷很快康复出院,回到了社区床位。医共体一体化建设开通绿色通道,极大地方便了像万大爷这样的患病老人的就医和来回转诊,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的同时,保证了老人治疗的延续性。

“联合病房一方面可以让在医院度过危险期的病人能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康复治疗,另一方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识别出的确诊重症患者,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及时转诊到医院救治。畅通双向转诊渠道,为患者提供连续、同质化的诊疗服务。”据陈亮介绍,联合病房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健康结局,也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赋能了基层医疗机构,是深化分级诊疗、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有力抓手。

“五床联动”模式虽然在岛城刚刚起步,但已然在医养深度融合领域不断探索“青岛经验”,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不俗的潜力。根据日前印发的《青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青岛将持续开展“五床联动”试点,发展护理型床位和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到2027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将会达到80%以上,岛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医”靠。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涵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秦璐]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7/08 07:37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秦璐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8050064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