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人,“厌食”和“贪食”可能是精神心理疾病,听专家怎么说→
“吃不下饭”或“吃个不停”,在生活中常常被视作情绪波动、压力大或自控力差的表现。当这些进食行为变得极端且持续存在,它们可能并非简单的“习惯问题”,而是精神心理疾病的表现: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这两种进食障碍不仅对身体造成极大损害,还常伴随严重的情绪困扰、自我评价障碍,甚至会危及生命。近日,青大附院临床心理科专家为市民详细解析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以强烈害怕发胖为核心特征的心理障碍。典型表现为:明显低体重;强烈恐惧体重增加;拒绝维持正常体重;身体形象严重扭曲;女性患者可出现闭经。神经性贪食症则表现为反复的暴饮暴食(一次摄入远超正常量食物)。典型表现为:反复暴饮暴食;反复补偿行为(催吐、节食、服用减肥药等);对体重和身材过度关注;体重常接近或略低于正常范围。
专家提醒,市民身边可能有人存在以下行为:饭桌上异常紧张,刻意回避进食;一进食就去洗手间,疑似催吐;衣着宽松、遮盖身体,回避他人对身材的评价;体重波动剧烈,但不愿就医或否认问题;情绪低落、自我要求苛刻,存在完美主义倾向。这些可能是进食障碍的“外在信号”,需要及时引起关注。
进食障碍从何而来?专家提醒,这些疾病的成因并非单一,而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交织的结果。生物学因素多为遗传或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如5-羟色胺);心理因素多为完美主义、低自尊、焦虑抑郁、创伤、亲子关系;社会因素包括“瘦=美”文化、同龄人压力等。
“治疗进食障碍的核心目标是重建健康的进食行为与身体认知。”专家说,恢复是一个需要时间与陪伴的过程,很多患者即便体重正常,心理仍深陷困扰。越早干预,预后越好。营养支持与医学管理尤为重要,必要时需住院治疗,纠正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识别认知扭曲,改善自我评价,建立稳定的进食模式; 家庭治疗尤其适用于青少年,增强家庭支持系统;药物治疗多用于伴发的焦虑、抑郁或强迫症状;社会功能重建也很重要,主要包括恢复学业、社交、就业功能,防止复发。
吃饭,不该是负担。进食障碍不是“作”,不是“挑食”,更不是“懒得吃饭”,它是一种真正的心理疾病,需要被看见、理解和帮助。如果有人因为“吃”而痛苦,请记住:自己值得被爱,不以体重衡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