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课堂到企业 按下“匠才”成长加速键
青岛职业教育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新范式 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眼下,大批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开启岗位实习,在实践中淬炼成长,走好就业“第一步”。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尔青岛鼎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SMT车间里,正在这里实习的青岛电子学校2021级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五年贯通培养)学生于洋惊喜地发现,两名熟悉的优秀学长,毕业两年多,就成长为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他们从校园到职场迅速“完美转变”的故事,成为激励学弟学妹“技能成才”的最佳样本。昨日,记者走进企业车间,对话青岛电子学校2023届毕业生刘德顺和苏子楠。从这两名“00后”技术骨干的成才轨迹中,找到青岛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培养“匠才”的“育人密码”——创新产教融合发展生态,校企合作打造真实的产业环境,实现从课堂到企业“零距离”,为青年“匠才”成长按下“加速键”的同时,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更契合企业需求,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双师”引领 “00后”精雕技艺
“回流焊的温度曲线要精准控制,每一个参数都关系到产品的良率。”30日下午,在海尔青岛鼎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SMT车间里,身穿工装的刘德顺眼神专注地盯着设备参数。这个23岁的小伙子,两年前毕业于青岛电子学校。如今,他已是SMT车间设备维护岗位上的技术骨干,负责回流焊设备的调试、维修与保养,同时承担FEEDER(供料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及不良品处理工作。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他感慨地说,“是学校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有能力在智能制造一线站稳脚跟。”
青岛电子学校构建的“一线九翼”人才培养模式,让他从入学起就明确了发展方向。“课程设置贴近产业需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介绍,从基础电子电路到自动化控制,再到工业互联网应用,每一门课都层层递进,帮助他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校不仅注重技能训练,更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职业素养课、安全教育、企业文化讲座等系列课程,他早早树立了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老师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焊点的失误可能影响整块电路板的质量。这种精益求精的理念,一直影响着我。”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的“双导师制”教学。课堂上有专业教师系统讲授理论,实训时又有企业工程师手把手指导操作。他回忆,“比如在学习SMT贴片工艺时,海信、海尔的技术专家会带来真实的生产案例,教我们如何分析故障、优化流程。”
如今,刘德顺在岗位上充分发挥所学特长,积极参与设备优化和工艺改进。这名“00后”年轻人特别喜欢一句话,“只要肯努力,在职业教育的舞台上,一样可以发光发热。”
校企协同 实践中淬炼技能
在现代化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上,苏子楠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捷登全自动飞针首件测试仪,严谨记录每一项数据,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从职业学校毕业两年后,他也成长为生产现场质量控制岗位的骨干力量。
“我们之所以‘上手快’,是因为学校‘一线九翼’人才培养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化、全方位的成长平台。”苏子楠告诉记者,每周二“工匠日”行企专家进校园,来自海尔、海信、青岛广电等行业一线的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将真实项目带入教学,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学中做”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学校搭建的“进企业、升学业、促就业”实践平台,更为同学们的成长按下了“加速键”。在校学习期间,他曾多次走进海尔鼎新电子等学校合作企业开展沉浸式岗位实践,亲眼见证了光学检测、数字孪生系统如何实现全流程智能制造,深刻理解了“工业互联网+”的实际应用。2022年11月,苏子楠被学校推荐进入企业实习。实习期间,他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迅速赢得企业认可,最终顺利留用。
如今,他正朝着质量工程师的目标稳步迈进,不仅深耕质量控制领域,还利用在检测技术上的积累,积极学习设备管理与自动化知识,努力成为一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无缝对接 培养技能型人才
最近发布的《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共生工程,打造一批体现青岛特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合作打造场景真实、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
海尔青岛鼎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黄鹏认为,现在职校毕业生之所以受到很多企业青睐,主要原因是能够“即来即用”,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并在企业实现长远发展。“近年来,每年都有大批青岛电子学校的优秀学子进入我们公司实习并顺利转正。这些年轻人不仅技术过硬,还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紧跟‘中国智造’的发展步伐,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他表示,职校毕业生契合企业需求的关键,在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培养路径。以青岛电子学校为例,学校不仅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职业认同感的塑造。通过“进企业、升学业、促就业”实践活动、“双导师制”教学、真实项目实训等方式,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真实的生产环境,实现了从“学生”到“准员工”的无缝衔接。
据了解,青岛电子学校依托青岛市电子信息业职教集团,与岛城智能制造头部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并引进企业大师工作室。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模式,学校与企业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周二开展“工匠日”活动,邀请企业一线优秀工匠进校园,传授企业文化及工作案例,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
作为青岛市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青岛电子学校形成了“一线九翼”合作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围绕双主体、双导师、双标准、双课程、双认证、双文化、双课堂、双评价、双身份等九个方面展开。在这一模式下,学校与海信智动精工、海尔卡奥斯等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了六批现代学徒制的培养,为青岛的智能制造产业链输送了近千名高质量技能型人才。这些毕业生在企业中表现出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董真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