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观澜亭|清明祭扫:当缅怀追思有了科技加持

原标题:观澜亭|清明祭扫:当缅怀追思有了科技加持

时序流转,又值清明。或是趁梨花风起,出城寻春;或是泪洒坟茔,遥寄哀思。

“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本是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自然节气,后被逐渐赋予踏青与哀思的双重意义,流传至今。唐人拜扫食冷、宋人秋千林立、明人插柳戴柳……延续千年的传统祭扫仪式不断随时代而变。当下,清明祭扫越来越被注入了科技元素。

科技加持下,地域时空限制被巧妙突破。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云祭扫”模式打破地域阻碍,机械狗、无人机等工具的革新也让扫墓祭祖更加便捷。日前,“华南F3硬核祭祖”登上热搜。原来由于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地处华南,地形多丘陵、山地,植被生长茂盛,再加上水域复杂,每逢清明“寻太公、太婆”便成了难题。今年“华南F3”祭祖利用GPS定位与电子地图精准墓地的坐标导航,以此避免“拜错山”的尴尬,更有机械狗扛着烧猪上山、无人机吊着祭品盘旋山林等,使上山祭祖更加安全、省力。

科技加持下,文化内核更加丰富。科技的介入不是为了消解传统祭扫文化的内涵,而是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赛博祭祖”“数字香烛”等新型祭扫方式,带有Z时代特点,亦是年轻一代以创新形式坚守传统习俗的体现。

科技加持下,缅怀追思的纪念更加深入人心。清明是祭英魂的重要时节。除各地纷纷开展缅怀英烈的活动外,AI技术“活化”红色文物,VR技术则让公众“走进”战壕。数字技术的应用让烽火岁月的记忆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历史书上静态的文字图画化为身临其境的体验,令后人更真切地感受先烈们为国牺牲的壮志与伟大。

明者因时而变。清明节习俗亦在时代演进中不断更新。当下,我们要用好科技这一“放大器”,守护好“慎终追远、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核。

(大众新闻记者 张铭铭)

[来源:大众网 编辑:赵晓珊]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4/06 19:02
· 来源 ·
大众网
· 责编 ·
赵晓珊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8050064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