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3/14 08:58 -- 来源: 海报新闻
日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研究人员曾雄接受海报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从Manus看到了未来“数字员工”的发展前景,加速了基础大模型的产业化进度。2025 03/14 08:53 -- 来源: 央视财经
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简单来说,6G就是一种更强大的通信技术,它的目标是提供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可靠性,支持更多新兴应用场景。2025 03/14 08:37 -- 来源: 央视新闻
在科学界,真实的二维材料就是厚度为单个原子或者少数几个原子的材料,一般厚度仅仅是一张A4纸的百万分之一。2025 03/13 09:40 -- 来源: 证券日报
3月6日,中国Monica.im团队发布通用AI智能体Manus。根据其官方展示,Manus在GAIA基准测试(评估通用AI助手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中取得领先性能,并通过API调用与工具整合实现复杂任务的自动化输出。2025 03/13 09:39 -- 来源: 证券日报
技术方面,国产人形机器人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1月份,智元在长沙举行了灵犀X1人形机器人套餐交付仪式,成功批量交付灵犀X1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2025 03/12 08:44 -- 来源: 新华社
据介绍,此次任务是商业星座公司和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协同运作,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成功开启新的应用实践。目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全力推进二期项目建设。2025 03/12 08:41 -- 来源: 新华社
记者了解到,办法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办法宣传和解读、制定配套制度,确保办法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激发航天企业活力,推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 03/11 10:37 -- 来源: 证券日报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电器”)已经将自有的多模型框架与DeepSeekR1满血版大模型深度融合,并计划基于DeepSeek等大模型打造专业的格力智能家居垂类大模型。2025 03/11 10:25 -- 来源: 工人日报
Manus为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产品,其名字的含义源自拉丁语单词“手”。在GAIA基准测试中,其以20%优势碾压OpenAI同类产品,12大领域任务执行能力惊艳。2025 03/11 09:54 -- 来源: 新华社
超细金属纳米颗粒因其超高的原子利用率,在多相催化领域备受青睐。然而,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这些纳米颗粒极易受到高温等影响,从而自发聚集并导致活性降低,该过程被称作烧结。2025 03/11 09:53 -- 来源: 新华社
电站在用电低谷时把水从下水库抽往上水库,变成势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将势能转化为电能送入电网,实现“水往高处走,电从空中送”,被比喻为电网的“充电宝”。2025 03/10 08:12 -- 来源: 青岛日报
在欧开智能位于上合示范区核心区的厂房内,记者看到了这款球关节智能机器人样品。与厂房内其他工业机器人相比,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连接机械手臂的关节为球形。2025 03/07 09:50 -- 来源: 央视新闻
他们用世界上最坚硬的材料之一石墨烯,加上特殊透明塑料,制成只有头发丝万分之一的超薄保护层。实验证明,这层“防护服”能让材料抗压能力翻倍,把膨胀幅度从0.31%降到0.08%,就像给易碎品加了抗震包装。2025 03/06 14:55 --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孙泽洲介绍,火星是太阳系内和地球最为接近的行星,此前我国已经通过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后续将通过天问三号任务实施火星采样返回。2025 03/06 09:45 -- 来源: 海报新闻
杭州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也在视频中露脸,这款机器人在视频中展示了打拳和回旋踢。这款机器人身高约1.3米,体重约35kg,自由度最多有43个,续航时间约2小时,售价9.9万元起。2025 03/05 09:14 -- 来源: 新华社
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介绍,赛事起点位于北京南海子公园一期南广场,终点位于国家信创园,线路总长21.0975公里。为保障安全,人形机器人将拥有单独赛道,为其设置的“关门时间”约3小时30分钟。2025 03/04 10:40 -- 来源: 证券日报
“光伏产业的制造应用过程是绿色,回收不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需要出台企业‘白名单’,让符合资质的企业去合法合规地做这件事。”宋登元表示。2025 03/04 10:05 -- 来源: 新华社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近期该校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成功构建“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国际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2025 03/03 17:18 -- 来源: 新华社
目前,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稳定、效益发挥良好,已在轨实施180余项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