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以“青岛市南区人民法院”开头的短信发到杨先生的手机上,内容详列案号、调解员及联系方式,当事人第一反应以为自己被起诉了。仔细辨别,这通“法院通知”原来是出自一家叫共道云的调解机构。短信抬头堂而皇之标注着法院全称,联系电话却并非法院官方号码。信网调查时,共道云工作人员仍惯性自称“法院的人”(详见:乍一看以为自己被起诉了 共道云“化装”法院调解引质疑)。这种从短信到话术的全面伪装,正埋下信任危机的种子。
真实伤害已有鲜明案例,潜在影响极易钻调解身份不透明的空子。有的当事人接到“法院短信”后,因担心影响征信匆匆还款,后来才发现所谓“滞纳金”远高于法定标准;也有的当事人则把真正的法院传票当作诈骗短信忽略,最终面临强制执行。调解机构以法院之名行事,当事人会因疑虑容易做出错误判断,一些欺诈行径也获得了最佳掩护的机会。更值得警惕的是,调解书可能成为虚假诉讼的工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有当事人捏造事实骗取民事调解书,并据此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最终被以虚假诉讼罪判处有期徒刑。此外,身份混淆带来的心理暗示也不容忽视。正如有当事人坦言:“现在看到‘调解’两个字就警惕,谁知道是不是又来骗人的?”
面对质疑,一些机构辩称“普通号码发调解短信会被屏蔽”。珠海中院与三大运营商的协作实践早已证明,通过“政务短信平台”或“白名单”机制完全能解决技术困局。技术问题早就有解,“共道云们”缺的是对规则的敬畏。对公众而言,掌握基本辨别能力同样至关重要。真正的法院调解通知会包含诉讼法院名称、案号、调解案件号等完整信息,且全国法院统一短信发送号码为123688。对非此号码发送的“法院信息”应保持警惕,并通过法院官方渠道核实。
调解本是化解矛盾的桥梁,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2024年以来,青岛全市法院诉前调解案件总数21.4万件,诉前调解成功14.6万件,多年稳居山东省首位,诉前调解成功率在65%以上,多元解纷工作成效明显。共道云模糊身份的行为,影响的不仅是整个调解行业的公信力,甚至会让真正合规的调解组织失去群众基础。国家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初衷,不能被这些“李鬼”行为消解。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规范调解机构身份标识已成当务之急。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虽表示“会对调解组织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监管”,并承诺受理市民对调解态度、语气等方面的投诉,但监管明显滞后于现实问题。根本解决方案在于建立清晰的规则框架,调解机构应在短信、电话、文书等各环节明确标识自身身份,不得使用可能引起混淆的法院抬头或标识。同时,需注明“本机构为法院特邀调解组织,非法院下属机构”等说明。法院方面则应强化事前监督,对委派调解案件实行全流程身份透明管理。在发送调解通知时,可采用“法院委派调解”的双抬头模式,既表明案件来源,又区分调解机构与审判机关的不同角色。
阳光下的司法,容不得任何侥幸伪装。调解机构开展工作,必须堂堂正正亮明身份,不能披着法院的外衣。只有让每一次联系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真正取信于民,维护法治的权威与公正。名正言顺,是调解工作的底线,更是司法公正的基石。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