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焗碗亮相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 千年老手艺引围观

2016-02-17 10:07:58   来源:青报网

查看原图

焗碗亮相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 千年老手艺引围观
分享到:
焗碗亮相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 千年老手艺引围观

  在本届萝卜·元宵·糖球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一位名为陈大雷的焗碗匠和他精妙的焗碗技艺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那些被摔碎的碗啊、壶啊经他打眼、焗钉后,不仅能滴水不漏,还变得更加美观。

  焗碗这门手艺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陈大雷的手艺是从爷爷和父亲那学的。“这个手艺在我爷爷那个时代很多人都会,那时候物质贫乏,家里人口也多,碗啊盆啊显得比较珍贵,谁家砸坏了个碗,多数都会自己焗。”陈大雷告诉记者,他爷爷那个时候挑着一个木制工具箱,嘴里吆喝着“焗锅、焗盆、焗大缸,走了东庄串西庄,焗个笊篱不漏汤”,一路能从老家胶南大场焗到江苏等地。他从小跟着爷爷、父亲耳濡目染,很快也就掌握了这门手艺。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焗碗需求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门手艺也渐渐地被人遗忘了,就连陈大雷也是两三年前才重新拾起这技艺。时代变了,来焗碗的人和焗碗的手艺也都变了。“过去焗碗主要是老百姓家为了实用,不太讲究美观,焗的碗都很粗糙,现在的来焗碗的人拿的都是精美的工艺品甚至是文物,这焗碗的工艺必须改进。”

  当陈大雷决心当个专业焗碗匠时,曾特地到无锡、济南等地去拜师学艺。“会这门手艺的人真的很少了,青岛地区应该只有我一个,整个山东会这个的人五个手指头也能数得过来。”记者了解到,焗碗的手艺非常复杂,把一个焗钉嵌入碗内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这是个精细活,焗钉必须要求三锤砸出一个,碗上钻眼不能超过碗壁的三分之二,钉爪不能超过碗壁厚度的一半,这样焗出来的碗才能不漏汤。”陈大雷拿出一个细铜丝,用小锤三下敲出一个不到5毫米的小焗钉,再用一个像拉二胡的弦弓样式的东西,弦线上绕一根10厘米长、下面装有金刚钻头的细圆轴,来回拉动弦弓,金刚钻头不断旋转,在裂缝的两边钻出了两排细小的洞,最后再用小锤将制作好的焗钉两头轻轻地嵌入洞内,这样才算是为破碎的碗“缝好”了第一针。至于焗一只碗的价格,陈大雷指着一个焗了6个钉的茶壶告诉记者,“这个茶壶盖我焗了一上午,手工费差不多需要300多块钱。”。

  陈大雷的爱人说,现在他们家的生意非常不错,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十几单,焗过的最薄的器具是个小碗,只有0.8毫米厚。为了传承这门手艺,两人13岁的儿子两年前也开始跟着陈大雷学焗碗,现在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技术要领。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王萌 文/图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8050064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