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近在眼前,在放寒假之前,学生们还需要一个重要的“通关”,那就是期末考试。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有升学压力的中学生而言,期末考试是半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在面对考试压力时,孩子们竭尽全能,复习功课的同时还要调整心态,着实不易。而家长们呢,尽管说对成绩不在乎,但心里的“捉急”恐怕早已表现在言语之中。那么,在面对考试时,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才能“化矛盾为玉帛”?
[家长困惑] 不严管怎么能考出好成绩
在孩子教育上,家长们的观点不尽相同,有些家长认为,要与孩子“为伍”,做他们最忠实的朋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鼎力支持。有些家长则崇尚“虎妈”、“鹰爸”的教育方式,他们给孩子最严苛的环境,锻炼孩子坚韧的毅力。绝大多数家长,是处于这两者之间,既想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又会在很多事情上坚持原则。在期末考试这件事上,绝大多数家长都很在意,在面对孩子学习不用心时,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以至于孩子交什么朋友、和什么人在一起玩,都会处处监督把控,张口闭口不忘念叨考试成绩如何如何,甚至每天的生活精确到几点几分,要做什么事情。这种以家长个人意志为主导的考前生活,往往会激化家庭之间的矛盾。
“我们家孩子就是大大咧咧,你说他,他好像根本不放在心上,没一会儿就忘了,真是让人着急上火。每次考试都是97分上下,怎么就不能拿个100分,太粗心大意了!”为此,李先生会和同事们发牢骚,表达对孩子“马马虎虎”习惯的不满,并征求大家的建议。连女士也有同样的疑惑,她总感觉同事家的孩子做事仔细认真,自家孩子不温不火,凡事儿都粗线条。“很担心她养成不好的习惯,所以日常生活学习上,少不了唠叨督促,有时候火大了,女儿还会顶嘴。还不是希望期末考试能有个好成绩,拿出去有面儿,大家过个好年嘛!”
[孩子心声] 期待回家后有个愉快的氛围
孩子天性爱玩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求知与好奇。同时,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每个学生都期待考出理想成绩,给自己给爸妈一个“交代”。正是有这种内在压力的存在,如果家长们外部持续“煽风点火”,就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在班里不准交头接耳,稍微有回头,就会被班里的纪律委员记下来,老师营造出一种学习比拼的氛围,说实话,每次临近考试时,大家都很拼,都害怕考出的成绩与自己预想的不符。”初三学生张钰说,学习氛围的紧张,让她很期待回家后能有个舒适、愉快的氛围,以此舒缓心情。但事与愿违,张钰坦言,她在家里感受到的压抑,似乎不比在学校少。“无论刮风下雪,每天下午放学后,我爸都会在小区路口等,见到我又一句话不说,这是想表达什么呢?关怀、期盼还是压力?”正是因为氛围的不对路,张钰一直都很抗拒和家里人深度交流,并且受限于学业压力,她与家人交流的时间也非常少。当然,张钰这样有一定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在与家长沟通上,更容易存在不协调。
[专家建议] 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比一味埋怨效果好
青岛37中班主任老师高明清认为,面对期末考试,初中的孩子还是压力蛮大的,尤其是初三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后就是一模、二模,然后就是中考。这个时候,孩子压力本来就比较大,家长不要再给孩子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的事不要提了,虽然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只是‘光’的枪是没啥杀伤力的,考前这几天,即使再对症下药,成绩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倒是心态方面,会给考试发挥造成影响。”高明清说,作为家长,能为孩子做的,就是做点好吃的,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不要吵架,让原本就压力很大的孩子找到些许轻松。
上清路小学刘倩老师认为,与其让孩子徒增压力,倒不如一起寻找方法。“相比来说,小学成绩是以等级来划分的,学生们只能知道成绩是优、良、达标或待达标,所以压力没有初中那么大。”刘倩作为老师的同时,也是一个四年级孩子的家长,所以面对“小学生100分”这个话题上,感触特别深。她说,每个孩子心理上都有“所谓100分“的期望,包括家长在内,也期待孩子考个100分,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但显然,家长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我会告诉孩子,分数是一个直观综合评价,绝不是唯一评价。因为特殊原因,孩子没能考出好成绩,但这不代表全盘皆输。得让孩子知道,我们不怕出问题,我们不怕错题,只是要静下来去分析,就能解决问题。这种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比一味的埋怨效果好。”刘倩说。
[减压妙招] 适度转换能提高学习效率
很多家长会认为,期末考试复习期间必须抓紧每分每秒。但其实呢,只有时间安排得有张有弛,合理安排复习科目和时间,才能让效率更高。“很多人会问我,我又是下围棋,又是当学生会主席,又是去当运动员领队,还要兼顾学习,这样该有多累。但我不是这么想的,你看我学习累了,可以去下围棋,玩围棋累了,我可以安排一下学生会的工作,每一次大脑的转换,都相当于休息,不会感到累。”青岛37中学生会主席张杰勋说,所谓的累只是长时间从事一项工作,大脑感觉疲劳,这时可以换一项其他工作,就等于休息了。另外,在孩子学习的安排上,家长应该尽力去引导,而不是强行去安排。“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而不是专门拿错题难题,不断地让他们遭遇挫折,这在考试前可不是好事。”高明清说。
记者 贺鑫一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