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网络谣言传播态势平稳,网络舆情环境相对稳定,但几则精心包装的谣言仍在公众的焦虑中找到了滋生缝隙。从“史上最强台风”的灾害预警,到“54岁阿姨上岸硕士”的励志剧本,再到“演员于朦胧坠楼”引发的阴谋论,这些案例清晰地勾勒出当前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它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字杜撰,而是将图像技术、情感绑定与流量逻辑深度融合。
天气气象谣言多与自然灾害相关,有时比官方预警更快渗透进公众认知。最强台风谣言紧扣沿海地区对台风灾害的常年焦虑,利用“史上最强”激活公众对安全的担忧;郑州暴雨谣言精准锚定“7·20”这一灾难记忆,利用对极端降雨的恐惧心理制造代入感;而“超级月亮引发地震”的说法,拿捏公众对地质灾害的神秘感。
情感上的绑定使谣言超越信息本身,触发集体焦虑情绪。这类谣言如真相般传播,离不开AI技术的助推。“珠海渔女用钢架支撑”“深交所牛雕塑被拴”的图片、郑州暴雨的虚假视频,都是通过AI合成技术拼凑剪辑而成,从简单的文字组合升级成可视化造假,逼真的画面细节让普通公众难辨真伪。
具有强烈反差的励志故事,因其精准契合公众对“突破自我”的情感共鸣,成为造假的重灾区。54岁大龄考生、30年时间、河南教育大省背景、中国政法大学名校光环、退休后追梦等元素融合,“励志阿姨”靠两篇帖文收获18.8万次点赞与近2000名粉丝。中国政法大学研招办澄清前,不少网友被带有真实感的包装所误导,“励志阿姨”不仅晒出与录取通知书的合影,还详细回应报考流程、学习方式等问题,甚至杜撰出退休后闲不住重拾书本的动机,虚构的文字因细节支撑,成为饱满真实的“故事”。造谣账号制造爆款素材,自媒体追逐热点流量,普通网民分享情感共鸣,社交平台高互动的推荐机制,这些环节给予账号更多的关注。当有网友询问备考资料与辅导班时,“励志阿姨”引导私聊,显露出后续推销课程、售卖资料的意图。这种先用励志故事圈粉、再提供服务变现的模式,是当下互联网起号的常见套路。
将“鸡汤”熬成“生意”的操作并非个例,此前青岛一外卖小哥“苏星颜努力中”在网上哭诉卖惨,单条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其真实目的就是诱导网友购买起号课程。在这类谣言的冲击下,49岁宿管阿姨考上广西大学、常州00后保安小哥上岸研究生等真实案例可能会受到质疑。阿姨上岸的谣言淡出视野,但起号变现的套路仍然活跃,未来还可能衍生出“励志大叔考公”、“退休阿姨创业”等全新版本,励志故事沦为流量工具,公众对真实奋斗者的信任也会动摇。
演员于朦胧酒后意外坠楼事件中,每一个关键词都自带流量。从自媒体博主的爆料,到警方通报中揭露的荒诞谣言,再到全网10万余条违规内容被清理、1.5万个账号被处置的治理力度,这起悲剧折射出网络谣言传播的复杂生态。 明星坠楼的事实,与抑郁症、潜规则、离奇死亡等不实猜测混合传播,使真相淹没在谜团之中。公众对娱乐圈黑幕认知的偏差,不断强化资本操控、潜规则横行等刻板印象,年轻生命的逝去让阴谋论在网络中获得大量认同。部分粉丝群体在保护偶像的心理驱动下,对官方调查存在不信任情绪,甚至将其母亲发文“理性看待、不再猜测”的回应视作“被迫发声”,寻找真相的过程逐渐转化为情绪宣泄的出口,加剧了不实猜测的传播。
在形形色色的热点事件中,九月谣言再次提醒我们:对灾害的焦虑、对励志的共情、对真相的渴求,都需建立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之上。网络舆情从不缺热度,缺少的是公众面对铺天盖地信息时冷静的判断。让防灾信息回归准确,让奋斗者的故事回归真诚,让娱乐圈的真相不再淹没于极端猜测,网络才能成为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的清朗空间。
信网评论员 王熠冉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