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315 看清那些被热炒的“伪命题”
捧着平板电脑就算是“互联网+”教育?小学的孩子每周安排六七堂兴趣课算是全面提升素质?两岁多的孩子就去学琴就是不输在起跑线?……昨天是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对假冒伪劣商品人人喊打的日子里,本报也梳理了教育领域几个被热炒、搅得家长心烦意乱的“伪命题”,通过深入采访、专家解读的方式,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伪命题1 “一对一”,最贵的就是最好的?
现象:“一对一”培训学费翻倍
培训机构里,“一对一”一直是最有诱惑力的广告。虽然学费比小班课程翻了好几番,可许多家长觉得,“一对一”老师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节省了时间,只要孩子学得好,不少人还是会狠狠心掏钱付费。付出最高的学费是否得到了最好的效果?
说法:低年级孩子有同学更有效
身为一所专门做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王先生认为,“一对一”的方式多是培训机构针对家长心理进行的包装。“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一对一’教学,特别是小孩子。 ”他介绍,从他的经验看,四五个人的小班效果最好。 “英语需要更多口语互动练习,如果是其他学科,可以适当再大一点班额。对小孩子来说,老师一对一表扬你,效果远不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另外,一个学生上课没有其他人的对比,没法做横向比较,没有竞争感,学生和老师都容易出现懈怠的情绪。明明十几分钟能讲明白的知识点,也许一懈怠就拖拉到一小时,因为按照课时收费。”王老师说,人数多过20个,就很可能出现一直被忽视的学生,所以家长在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判断是否接受 “一对一”的高价服务。
伪命题2 “互联网+课堂”=人手一台PAD?
现象:课堂上PAD仅用来播放课文
记者曾经参加过不少“互联网+”概念的课堂,同样是抱着平板电脑上课,对“互联网+”的认识却大相径庭。一堂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发给学生电脑,学生拿到后新奇地到处点,一时间,教室里各种视频、音频响成一片,上课铃响过,老师还花了好几分钟维持秩序。正式的课开始了,老师告诉学生,点击PAD上的一个键,听听课文朗读。于是,字正腔圆的朗读声从PAD里传出,学生一边看课文动画,一边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个人打开的时间不同,学生需要靠近自己的电脑听才能不受外界影响。等学生抬起头,老师仍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步骤讲解生字、分析段落,整堂课上,PAD被扔到一边没有再被用到。
现场:“互联网+课堂”提高效率
而在青岛二中分校,走进教室前,高一化学教研组长黄勇良已经对学生这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心中有数。课前,他从网上给学生找了一段视频推送到每个学生的PAD里,视频是介绍复合材料的一段实验录像。“找视频花了不少时间,几乎把和这个课程相关的东西都看了一遍,最后选中了这个英文版的。 ”课前的导学和推送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复合材料的概念、分类等等基础知识,这些是大部分人预习能学会的。 “课前的视频一般是5分钟左右,不能占用学生太长时间。 ”根据课前学生的学习情况,黄勇良再次备课,一上课,就先讲解学生预习时候提出的问题。“这样课堂更加高效,还能有针对性地教学。 ”
本周二上午9时20分的课是高一科技学院的,黄勇良提前找出科技学院的教案。每个班的预习情况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课程内容也要做相应改变。课上解答问题,针对学生犯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事先没有学习的记者一时很难跟上进度。黄永良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玻璃、塑料等多种材料的优缺点。他说这道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不够,答案不够多元。学生的PAD上出现了一个碎裂的胶头滴管。有人兴奋地认出来,这正是上学期化学实验课上用到的器皿,放了一个假期,塑料做的滴管一捏就碎了。生动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塑料的缺点是容易老化。接着,PAD演示了参天大树、摩天大楼,这一天然符合材料和人工符合材料的对比清晰呈现了复合材料的优势。教室里的羽毛球拍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钢是玻璃加玻璃纤维……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纷纷列举出身边的复合材料。“你们看看PAD,这是什么?”PAD上出现了发现号航天飞机的照片。学生惊喜地看到照片是自己的老师和飞机的合影。去美国参观的时候,黄勇良用心地拍摄了这组照片,他拍的细节图比课本上的还要清晰。航天飞机上用到的陶瓷隔热网就是一种复合材料。课堂检测环节,PAD的分析功能被利用起来,学生提交答案,老师就能看到哪道题错误率是多少。
下课之后,记者发现有学生在重听老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原来上课的时候,PAD已经对课堂进行了录制。除了在课堂上的应用,“互联网+”的模式延伸到了休息日。在家里,黄勇良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化学实验:看看你家的加碘食盐是加了碘化钾还是碘酸钾?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怎么鉴别家里的樟脑球成分?扔水里看看密度?点燃一分部会发生什么?同时,央视录制的化学年系列科普片也是黄勇良推送给学生假期观看的视频,学生做实验或者是看视频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一键呼叫老师答疑,甚至还能选择全校老师,发送问题,接收答案。
说法:新技术要求颠覆教学方法
“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慕课、大数据,技术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教育。每一次与新技术遭遇,学校和教师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有一条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升。”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介绍,“互联网+”是好东西,怎么用才是关键。
基于学习任务单的课前自主与合作学习,实现“生学为本、合作内化”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学生利用PAD通过云平台接收学习任务单,基于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基于生生互动答疑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学习问题为教师备课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参考。孙先亮说,这才是“互联网+”的意义。
伪命题3 学奥数的孩子数学成绩一定好?
现象:小学生被妈妈领去学奥数
上小学四年级的小鱼被妈妈领去学奥数了,妈妈说,小学不学奥数,初中数学怕跟不上。这是她在各个家长圈里得来的“真经”,群里一些初中学生的家长语重心长地传授了这一秘笈。 “据说小学阶段得加强数学和英语,到了初中这两门课进度很快,特别是数学,思维方式都变了。 ”小鱼的妈妈说,以前学奥赛是学有余力的孩子在做,现在家长群里流行的说法是谁都得学。班里有同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学奥数,一二年级是父母在家教,三年级开始在培训机构上课。
说法:两种思维方式更适合参加自招
“学奥数不一定初中数学成绩就好,我见过太多的孩子,小学学奥数,初中成绩很一般。 ”青大附中初三年级主任王福海介绍,奥数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奥赛和平时课堂中的数学学习不同,普通数学讲究过程、结构和原理,但奥赛侧重思维方法,“比方说中考,数学要写解题推算步骤,但奥赛的时候直接写答案,写对了就行。学奥数的学生在自主招生里会有优势,现在看2中、58中、9中的自主招生数学测试内容来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用到了许多奥数的方法,所以我们会组织参加自招的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奥数知识,我认为从初中开始学就不晚。”采访中,王福海一直强调是否学奥数要因人而异,他表示小学阶段对数学的兴趣培养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学了奥数,能在解题中得到乐趣,就可以尝试。
伪命题4 两岁孩童学琴不输在起跑线?
现象:幼儿园孩子赶场上学习班
近日,一位教授跆拳道的老师向记者诉苦,班里来了个两岁半的学生,用尽了各种生动比喻循循善诱,可孩子就是听不懂,上课时候围着教室乱跑,影响其他人。 “我劝他的家长,等孩子骨骼再发育发育,等能听懂老师讲话再来,可家长说兴趣要从小培养。 ”同样的故事,不少培训机构老师都遇见过。喜乐琴行的老师周欣说,她教过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不排除有的天才儿童两岁能弹琴,但她教的这个孩子根本坐不住,“指法什么的没法教,孩子的手指很稚嫩,使不上劲儿,她妈妈天天看着她练琴,我都担心手指会变形。 ”周欣说,这位妈妈的理论是,孩子越小的时候学东西不会有逆反心理。
记者采访幼儿园的时候发现,一些家长中午时间等在园外接孩子,问及理由,除了有孩子生病,不少人给出的理由是下午报了兴趣班,要去学艺术或者体育的特长。一个孩子报7门课,每天下午或者晚上赶场上课,在幼儿阶段并不鲜见。
说法:别难为孩子也别难为自己
近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常弘在湛山二路1号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举办了“遇见美好下午茶”交流活动,各行业的家长一起交流自己与孩子共处的美好时光、交流教育孩子时遇到的问题和建议。作为“父母学堂”的一个单元活动,交流会每月第一周的周六下午2时到4时定期举办。
“给孩子报兴趣班首先得关注孩子学习规律和习惯的养成,幼儿阶段不需要在意专业知识,比方说数学、汉字,上了小学,老师会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逐渐灌输。太小的孩子很难坚持一堂课精力集中。艺体特长则要按照孩子生理发育来选,发育没有到那个阶段,眼睛和肌肉、神经系统配合都达不到要求,孩子只能有不断的挫败感。 ”常弘认为,对孩子的成长要等,家长不能急,不能被社会的杂音控制。 “万物生长都有其自有的规律,离不开自身的特质和周围的环境,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做到的就是客观地认知自己、相信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放弃自身的成长,将未来寄托在家庭中最弱小的、最需要呵护保护的子女身上,通过向孩子施压解决自身的社会性焦虑和不安,伴随着商业化十足的‘不能输在起跑线’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带着连自己都没有能力实现的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不假思索地倾倒在子女身上。 ”
常弘认为,家长需要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别人弹钢琴我们也要弹,别人打球我们也要打,如果孩子的肢体发育不够,坐不住,那就适得其反。 “我建议幼儿阶段最好的培养是把孩子带进大自然,让孩子接触自然,爬山、在草地上打滚,这比上培训班,花钱把孩子圈在小屋里好得多。毕竟身体健康是学习的前提。 ”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赵黎
[编辑:帛幼]分享到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