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中小学校注重生涯教育的体验性与实践性,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涯教育
拥抱不确定 赋能新成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在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个人发展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小学校是否开展以及如何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都将对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前不久,“拥抱不确定——2025年青岛市中小学生涯教育研讨会”举行。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已经形成了小学侧重生涯启蒙、初中侧重生涯探索、普通高中侧重生涯规划、职业高中侧重职业规划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新形势下,面对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与技术迭代带来的新挑战,传统的生涯教育模式亟待突破。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方向?各中小学也在探索数智时代生涯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侧重实践、侧重体验,帮助学生发展生涯适应力,更好赋能学生未来成长。
多元探索生涯教育实施路径
在小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核心不是职业定向,而是生涯的启蒙。它要回答的不是“你将来要做什么”,而是“建立对未来的好奇、向往和信心”。传统的说教方式难以让学生完成对生涯的认知,体验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启生涯教育的钥匙就藏在孩子们最喜欢的“玩”里。在南京路小学,学校巧妙地将足球赛变成生涯教育的大课堂,将生涯教育的任务和要点转化为孩子可感可玩的“活动语言”,让生涯教育的体验与实践在“玩”中自然发生。如学校创设“助理裁判员”角色,让学生在跨班级执裁中,不再只是被动遵守规则,而是主动成为公平的守护者,从而形成规则意识;创设“激情解说员”,发展学生兴趣爱好,让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学会主动表达,学会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创设“活力啦啦队长”职业,让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六年级学生李效毅在交流赛中激情解说,带动全场氛围,赛后他兴奋地说:“我找到了自信的声音!”责任赋予、角色设置,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成长,让生涯教育自然发生。
技术的进步给了生涯教育更多可能,持续拓展生涯教育可触及的边界。如果时间穿越到2040年,工程师的一天将会是怎样的?这在以往几乎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这一问题变得可感可知。青岛五十七中生涯教育课上,学校教师孔恬恬利用人工智能生成了一段视频,讲述了2040年一名工程师一天的状态,引导学生打破非黑即白的单一评价思维,尝试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价值三个维度综合评估一个职业的真正价值。
孔恬恬利用“职业基因探测器”的智能体,给学生带来了更多惊喜。当学生输入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关键词,智能体便可以根据孩子专属的职业基因生成五个相匹配的未来职业,供他们辨析和选择。“AI的融入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生涯教育的认识,更催化了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讨论‘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时 ,学生们会自然地去思考什么是人类不可替代的,如情感共鸣、伦理判断等,而这些也是生涯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孔恬恬表示。
高中段学生存在对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标准缺乏清晰认知、对个人适配的专业及职业方向选择有困惑等诸多问题。新高考背景下,生涯教育尤为重要,亟待通过科学化、系统性的指导机制,精准回应与有效满足学生需求。青岛各学校对此也做了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青岛六十七中重视家校协同机制在高中生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创建了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生涯适应力理论、生涯混沌理论、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家校协同、四元共进”高中生涯教育模式。学校构建了生涯教育家校协同学生课程、家长课程,打造了特色家校协同活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校协同成长环境,实效明显。该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生涯规划的主动性与科学性,增强了学生在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方面的科学决策能力及生涯发展适应力。相关成果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生涯教育更应关注长远需求
近年来,青岛中小学生涯教育走过了从起步探索到系统推进的历程。在生涯教育的工作定位上,从应对高考改革需求走向了平衡学生价值实现与国家人才战略需求的深度求索;在课程建设方面,初步构建了“自我探索、社会理解、决策管理、角色适应”螺旋上升的小初高一体化课程体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稳步夯实了生涯教育的教研机制,持续开展专兼职教师生涯发展指导能力提升活动;在凝聚教育共识方面,帮助家长“读懂生涯规划”,促进“孩子多元发展”,组建了中小学教师、高校学者等群体共同参与的专业委员会,开展生涯教育的省、市辐射宣传。
科技进步、产业转型、社会变迁、突发公共事件等诸多因素构成了世界的不确定性,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发展路径。在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生涯教育也面临着理念更新和路径突破等现实问题。
“生涯教育作为育人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仍然面临很多误解,如将其等同于职业规划课程或将其理解为选科、志愿填报的工具。”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涯规划教研员王萌认为,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中小学生涯教育,不仅承载着学业规划、职业发展等当下学生面临的紧迫生涯需求,更应以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唤醒中小学生内在的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自我觉察、反思和抉择的能力,激发探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动力,建立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实现合理规划、良好适应和持续发展。
王萌表示,新形势下,生涯教育应当传递时代、社会、升学考试等新动向,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成为适应国家需要的人才。生涯规划课程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趋势,应对人工智能、能源技术等新兴领域引发的行业职业巨变,在符合个人志趣的基础上选择在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域进行深耕,从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助力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生涯教育关注中小学生的未来技能需求,天然具有前瞻属性。近年来,青岛市重视开展数字化引领下的生涯教育创新实践,使数字化成为重构生涯教育生态的“核心引擎”,在数字化应用与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数字化学生生涯档案建设、数字化生涯教育资源库搭建和基于数据挖掘的个别化生涯指导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可落地、可复制的经验,获得省内外同行的认可。
“在具体落实中,应当加强对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引领、监督和评价,中小学校要主动担当和强化生涯发展指导功能,还要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能力。”王萌表示。社会各方也均需积极作为,家长、高校专家学者、行业人士、能工巧匠等与学校力量紧密联合,提升学生的课程体验,帮助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科技创新、民族复兴紧密结合,为学生营造兼具理想化与现实性、开放性与稳定性、个性化与公平性的生涯发展氛围。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