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灵活务工市场大厅宽敞明亮,不少外来人员在找工作。
11月8日,记者来到沈阳路46号的青岛市(市北)灵活务工综合服务中心,看到此处已经开始试营业 。过去的海泊河马路市场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敞亮的劳务大厅、秩序井然的会议室、干净卫生的餐厅……“试营业期间日均人流量五六百,今天一上午的成交量有十多个。”市北区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灵活务工市场本月下旬有望正式揭牌开业 ,预计每月成交量在1000人以上。
建成灵活务工中转站
“这个是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以后还会建设二期工程。”8日中午,市北区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这几天青岛市(市北)灵活务工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开始试运营,专为岛城及周边的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灵活务工市场平均每天的人流量在五六百,成交量也能达到20人左右,“一般都集中在上午,因为刚开始试营业,成交量还不多。”
过去海泊河马路市场不够规范,有些务工人员会受骗,此外,在马路上不仅影响交通还易发生危险,如今的灵活务工市场完善了许多。记者看到,一块3米×5米的LED 显示屏十分显眼,上滚动播放着企业需要招聘的岗位信息,一块1.8米×12米的显示屏则显示着相关政策解读。另外,在不同的招聘窗口上还配备多个小型屏幕,用于显示着招工信息、政策等。
“这里将打造成综合性信息发布基地,建成灵活务工中转站,不仅面向岛城,也收集周边城市的招工信息,青岛及周边的务工人员都可在这获得所需的就业信息。”工作人员介绍,青岛市(市北)灵活务工综合服务中心是青岛市政府、市北区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就业保障服务机构,也是市、区办实事项目。该市场占地6.7亩,总建筑面积4422平方米,建设总投资约1055万元,内设劳动维权服务区、公共服务区、求职洽谈区、新市民培训学校、生活服务区和零工直通车等六大服务区域。目前市场已开始试营业,预计本月下旬可正式揭牌开业,预计每月可以帮助至少1000名务工人员找到工作。
提供餐饮服务
以前求职人员吃饭都是在路边摊,卫生安全难以保障。记者在新建成的市场内看到,餐厅已经开张了,有两个窗口面向市场工作人员和求职人员提供饮食服务。“这些餐饮企业全都是经过筛选的,餐饮服务人员也都会配备健康证。”工作人员说,目前商铺还没有全部开业,开业后将全部开张,满足大家的饮食需求。生活服务区还配有开水间和固定桌椅 ,能提供近百个就餐座位。食堂对外开放,开业后也欢迎周边的市民到这里用餐。
市场的维权服务区将邀请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方面的工作人员,为务工人员和用工企业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另外新市民培训学校还将为新市民提供一些就业相关的劳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训。此外,市场的院子里还配备公共卫生间 ,设有多个停车位。目前,整个市场的外观已经完成,一些商家、企业还将陆续入驻。
延续马路市场特色
8日,记者在院内看到一处木亭子 ,还配备了木座椅。据介绍,这是“零工直通车”,即一些工时短、用工快的零工人员可以在该区域等待,需要招工的车辆从大院南门进来,直接到达该区域与零工简单洽谈,谈好价格后,零工可直接跟车从北门出去,保留了以前海泊河马路市场的“特色”,延续了用时短、洽谈快、效率高的特点。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洽谈效率,这些零工和招工者并不文字备案,但如何保证安全呢?“我们在车辆入口和洽谈区均安装了摄像头,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人员的面部和车辆牌照,一旦用工出现问题,我们可以调出监控来帮助追查。”市北区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在整个大院和大厅内将安装16个摄像头,做到零死角。
前段时间,市北区人社局联合多个部门,从众多报名的中介机构中筛选出10家有资质的优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提供就业介绍。除此之外,对于原先长期合作的约20家“可信赖”个体中介也持包容态度,“这些机构现在还没有相应的资质,但是因为多年一直在这招工,手里的资源很多,大家也比较认可,所以让其先入驻,然后再进行规范评审,尽快取得相应资质,或者培训后挂靠到其他有资质的机构开展工作,务必保证用工的安全性。”工作人员介绍,过去在桥底的马路市场有些务工人员会被黑中介欺骗,因此在本次招募选择时严格把关,筛选出一部分优秀的机构,尤其对黑中介坚决拒之门外。文/图 记者 朱薪雨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