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提醒
最难的是事后查处
“讲座”“体验”“赠送”的背后,藏着瞄准老年人腰包的骗局。殷队长介绍,按照往常的经验,该类事情多通过举报、日常监管等发现,他们会进行查处,并提醒老年人注意防范。
不过 ,在执法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状况,比如老年人笃信对方,甚至阻挠执法人员,他们也觉得有些无奈。
对于这类针对老年人的商业活动,殷队长介绍说,其实搜集证据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多是通过现场的查处,事后进行查处很难找到对方。
他说,在前些天,他们就查处了一起面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商家。对方并非本土的企业,却和本土的商店“合作”,利用店面的地方“讲课”,忽悠老年人购买物品,而这些店面成了他们的幌子,等到老年人后悔购买了商品,再上门寻找销售产品的人时,发现人早已经找不到了。他说,当然,对于这样的情况,签约的店面也有一定责任。
C 分析
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
老年人频频上当受骗 ,到底是因为些啥原因?记者联系到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的姜主任,她介绍说,其实,这些人主要是利用了老年人的心理,同时也和子女不在身边等因素分不开。
她说,一般来说,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休后 ,生活的节奏也慢了下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社会的了解可能渐渐地有所局限,老年人的判断力下降,防范心理也弱下来,很容易相信花言巧语。而且,老年人也担心自己的健康,很多人就瞄准了这一点,想尽招数来赚取老年人腰包里的钱。姜主任介绍,她也在路上看到过一些免费测量血压等活动,建议老年人不要轻信。
“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有一些贪便宜的心理。”姜主任说,有时候能够看到,老年人为了省钱,会参加一些所谓的“免费”活动,而这种心理很容易被利用,成了对方忽悠掏腰包的原因之一。同时她提到,老年人还有一种爱护子女的心理,想要尽量保障自己的健康而不给子女添麻烦,这也有可能被人利用,成了对方赚钱的空子。
另外,据心理方面的专家介绍,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平时忙碌起来就忽视了父母,而一些销售保健品等的推销员,就利用了子女对父母关注较少的空子,平时组织老人游玩、体验、讲课等,老人就觉得对方比子女还要好,结果掏了腰包买下对方推销的东西。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刘金震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