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1月26日讯 青岛市始建于20世纪初,历史城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保护价值。多年来,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政府、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要的议题。11月25日,信网(0532-80889431)参加了由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发起,青岛中德交流合作协会等6家单位主办的2016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青岛论坛圆满闭幕,6位德国专家与12位国内专家就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发展发表进行了深入探讨。
观念转变:从单体建筑到历史街区
11月25日,首届“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青岛论坛”在青岛金沙滩希尔顿酒店圆满闭幕。本次论坛为期1天,中德两国近20位专家学者聚焦“历史城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对青岛历史城区保护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先生进行了“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为主题的演讲。他特别指出,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已达成共识,但并不仅指单体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现代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整体空间尺度与空间肌理是历史街区最重要的价值要素。
说起历史街区的保护,伍江先生认为目前仍存在一定挑战,例如对现存历史遗存无动于衷,而热衷于“重塑历史风貌”,分不清“假古董”与“真古董”的区别,以现代审美要求历史风貌,而解决之道就在于保持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保护、整治与更新应遵循最少改变原则或最多保留原则,即尽量采用“修”而非“拆除重建”的方式历史城区的保护。另一方面,提高相关立法层次,健全相应制度体系,形成协调的政府管理体制及非政府监督体制,从政府力量到非政府力量、从保护专家到社会大众大众多方面参与,只有这样才会让人类历史文明更加厚重和辉煌。”伍江先生表示。
市井气息:从修缮外壳到完善功能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目的是激活城市活力,让存续了千百年的城市生活物质载体能够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继续焕发生命活力。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博物馆式的保护不应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核心,最重要地在于如何激发其活力,这就不仅需要修缮内外部建筑,更需要完善内部功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吕斌先生进行了“文化经济学视角的历史城区可持续再生途径”的发言,他曾经亲自规划设计了北京市南锣鼓巷更新改造项目。吕斌先生说,他最欣慰的就是南锣鼓巷有热闹的市井气息,不仅年龄教大的人存在感情,年轻人、外籍人士都喜欢。
“年轻人时尚有活力,但绝对不是只喜欢现代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注重与市场对接,这就需要发展多重业态,与智慧城市、未来城市概念相结合,虽不能全搞成“大排档”,但也不能太冷清。”吕斌先生提醒,不要期待短时间在有限的历史建筑空间把所有的效益全部收回来,更要关注到历史建筑对于整个城市的带动与吸引作用。
保护现状:从遵循风貌到功能置换
上世纪末以来,青岛市启动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至今已完成中山路18号地块(现悦喜客来超市)、中山路9号地块(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劈柴院、青岛俱乐部旧址、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保定路10号里院、安娜别墅修缮及青岛书房项目、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等项目的修缮及功能置换。
邮电博物馆
湖北路17号水兵俱乐部
江苏路教堂
青岛书房
江宁会馆文化大剧院
信网全媒体记者 刘裕
[编辑:帛幼]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