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担心食品添加剂 教你蔬菜肉类零食怎么吃

2015-01-18 16:30:40
来源:图书馆
责任编辑:每皮

扩展阅读

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卫生部公布)

序号名称可能添加的食品品种 1 吊白块腐竹、粉丝、面粉、竹笋 2 苏丹红辣椒粉、含辣椒类的食品(辣椒酱、辣味调味品) 3 王金黄、块黄腐皮 4 蛋白精、三聚氰胺乳及乳制品 5 硼酸与硼砂腐竹、肉丸、凉粉、凉皮、面条、饺子皮 6 硫氰酸钠乳及乳制品 7 玫瑰红B 调味品 8 美术绿茶叶 9 碱性嫩黄豆制品 10 工业用甲醛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血豆腐 11 工业用火碱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生鲜乳 12 一氧化碳金枪鱼、三文鱼 13 硫化钠味精 14 工业硫磺白砂糖、辣椒、蜜饯、银耳、龙眼、胡萝卜、姜等 15 工业染料小米、玉米粉、熟肉制品等 16 罂粟壳火锅底料及小吃类 17 革皮水解物乳与乳制品、含乳饮料 18 溴酸钾小麦粉 19 β-内酰胺酶

(金玉兰酶制剂)乳与乳制品 20 富马酸二甲酯糕点 21 废弃食用油脂食用油脂 22 工业用矿物油陈化大米 23 工业明胶冰淇淋、肉皮冻等 24 工业酒精勾兑假酒 25 敌敌畏火腿、鱼干、咸鱼等制品 26 毛发水酱油等 27 工业用乙酸勾兑食醋 28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猪肉、牛羊肉及肝脏等

29 硝基呋喃类药物猪肉、禽肉、动物性水产品 30 玉米赤霉醇牛羊肉及肝脏、牛奶 31 抗生素残渣猪肉 32 镇静剂猪肉 33 荧光增白物质双孢蘑菇、金针菇、白灵菇、面粉 34 工业氯化镁木耳 35 磷化铝木耳 36 馅料原料漂白剂焙烤食品 37 酸性橙Ⅱ 黄鱼、鲍汁、腌卤肉制品、红壳瓜子、辣椒面和豆瓣酱 38 氯霉素生食水产品、肉制品、猪肠衣、蜂蜜 39 喹诺酮类麻辣烫类食品 40 水玻璃面制品 41 孔雀石绿鱼类 42 乌洛托品腐竹、米线等 43 五氯酚钠河蟹 44 喹乙醇水产养殖饲料 45 碱性黄大黄鱼 46 磺胺二甲嘧啶叉烧肉类 47 敌百虫腌制食品 48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乳化剂类食品添加剂、使用乳化剂的其他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等。公安部公布2011年上半年10大食品非法添加案件

1. 沈阳蹇某等制售有毒、有害豆芽案

4月17日,沈阳警方破获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获蹇某等4人,查获用非食品添加剂浸泡的豆芽6吨。蹇某等在生产豆芽过程中非法添加亚硝酸钠、尿素、恩诺沙星等有毒、有害非食用物质。

2. 山东茌平雷某制售伪劣腐竹案

4月18日,山东警方破获一起非法添加吊白块案件。2010年下半年以来,犯罪嫌疑人雷某雇用段某等3人,非法添加含吊白块的添加剂生产食用腐竹。

3. 广东罗某等制售伪劣食品案

4月22日,广东中山市警方破获一起制售伪劣食品案,抓获罗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成功捣毁制售伪劣粉条的窝点。今年2月以来,罗某等人非法利用工业石蜡、墨汁、果绿、柠檬黄色素、玉米淀粉制作假“红薯粉条”和劣质“珍珠粉”。

4. 重庆徐某等非法利用潲水油制售食用油案

4月27日,重庆警方破获一起特大非法利用潲水油提炼食用油案件,抓获徐某等人。经查,徐某先后从曹某等人处收购潲水油,出售给油脂加工厂,加工提炼成问题食用油,销售给一粮油食品公司。

5. 江苏江阴胡某等制售假牛肉案

5月2日,江阴警方破获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获胡某等7人。经查,胡某等人在无锡市张泾镇开设加工假牛肉的地下加工点,以母猪肉为原料,添加胭脂红、卡拉胶后,冒充假牛肉半成品出售。

6. 河北石家庄张某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6月3日,石家庄市有关部门捣毁一非法食品加工黑窝点,查获添加火碱的牛肚、鱿鱼、鸭肠、海参一批,抓获张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该团伙主要利用双氧水、工业火碱等有害物质,通过发制、漂白、浸泡等流程,加工有毒有害牛肚、鱿鱼、鸭肠、海参等水发产品进行销售。

7.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张某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5月7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警方破获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获张某等3人。经查,2010年9月以来,张某非法使用工业卤水大量生产干豆腐,销往本地菜市场。

8. 江西鹰潭陈某等制售有毒豆制品案

5月13日,江西鹰潭警方会同福建南平警方,成功破获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获陈某等4人。经查,陈某等人非法利用吊白块大量生产腐竹,销往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9. 广东东莞昱延食品有限公司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添加剂案

5月31日,广东东莞警方破获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添加剂案,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经查,台湾籍人赖某出资成立东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利用从台湾购进的原料非法生产有毒的食品添加剂,销往广东、河南、新疆等地。

10. 辽宁大连王某制售有毒辣椒面案

6月8日,大连市公安局破获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收缴大量有毒辣椒面。经查,犯罪嫌疑人王某为增加销量,向普通辣椒面中掺入一种红色玉米皮,用于染红玉米皮的染色剂含碱性橙和罗丹明等有毒、有害的非食用化学物质。

塑化剂离餐桌有多远

怎么会有“异常讯号”

怎么会有“异常讯号”?我国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检测员杨女士感到惊诧不已。2011年4月,她给某公司的益生菌食品做例行检测,看其中是否含有用于减肥的西药成分。在检测时她发现了这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异常讯号。照理说,追查这个异常讯号超出了她的职责范围。但杨女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对于儿童食品的安全非常关心。因此,她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细心地将这个异常讯号与各种物质的图谱一一比对,结果意外地发现该食品中含有巨量塑化剂,含量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标准近600倍。就这样,这位执著的母亲无意间揭开了一个食品界暗藏许多年的黑幕。

塑化剂为非食用物质,在台湾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有关部门循着线索追查后发现,一家香料公司在其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违法掺入了塑化剂。让人震惊的是,作为台湾最大的起云剂供应商,这家公司将塑化剂当作配方生产起云剂长达30年,原料供应遍及全台湾。随着调查的深入,被塑化剂污染的食品名单不断扩大,运动饮料、茶饮料、果汁、果冻、果酱、儿童营养保健品……受污染产品竟达数千种,包括多个知名品牌的产品也未能幸免。这起严重的食品掺毒事件震动全岛,并迅速波及两岸三地,香港、内地相继对食品展开塑化剂检测。

什么是塑化剂

塑化剂,又名增塑剂。塑化剂是一种工业原料,能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工业用的塑化剂种类很多,常用的有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等。塑化剂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违法添加到食品中。

起云剂

起云剂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又叫乳浊剂、增浊剂。它能帮助食品乳化,使饮料避免水油分层,改善产品的口感和其他感官品质,使果汁等食品看起来色泽艳丽,香气持久,品质稳定。起云剂属于增稠剂、乳化稳定剂的范畴,主要成分包括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等。合法的起云剂不会使用塑化剂,台湾的塑化剂污染食品事件,是由于不法厂商为降低成本,用塑化剂替代价格高的棕榈油和其他乳化剂原料所致。塑化剂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塑化剂中有部分邻苯二甲酸酯类具有生殖毒性,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也被称为环境雌激素,长期大量摄入将影响人类的生殖和发育,可能使男子精子减少,造成孩子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诱发儿童性早熟。

塑化剂主要表现的是慢性毒性,和三聚氰胺不同,塑化剂不会在体内蓄积。动物实验显示,微量塑化剂在24~48小时内可排出体外。因此,微量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不必过于恐慌。

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微量塑化剂对人体的影响很小。塑化剂怎样进入食品中

1. 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塑化剂

塑化剂只能在工业上使用,根本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我们依然要警惕黑心厂商直接把塑化剂加入到食品中去。为规避风险,应购买有质量保证的食品,少吃奶茶等浓稠的饮料及其他可能违法添加塑化剂的食品。

2. 从环境中进入食品链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制造和使用,塑化剂在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广泛存在,并进入食品链,最终被摄入人体。

3. 从包装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

食品在储存过程中会有微量塑化剂从包装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合格的塑料包装材料迁移量不应超出有关标准。包装材料中塑化剂的浓度、食品的油脂含量、与塑料包装的接触面积、贮存时间、温度,都会对进入食品的塑化剂含量产生影响。比如,食物油脂含量越高,加热时包装中的塑化剂与油脂的相互作用越大,进入食品中的塑化剂就越多。

可能含有塑化剂的产品

除了被黑心厂商直接添加到食品中,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塑化剂还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产品,可以说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美容美发用品:口红、指甲油、乳液、发胶、香水、洗发水等

医药保健品:药品、保健品、医疗仪器(注射针筒、血袋和医疗用塑胶软管)等

儿童用品:玩具、泡沫塑垫、奶瓶、奶嘴等

包装材料:食品包装材料、保鲜膜等

其他产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浴帘、壁纸、清洁剂、润滑油等怎样避免摄入塑化剂

按照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完全避免摄入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不大,但是,我们应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尽量降低从食物中摄取的塑化剂的含量。

1. 尽量用玻璃、陶瓷、不锈钢取代塑料制品盛放食物

与塑料相比,玻璃、陶瓷、不锈钢的性质更加稳定,与食品直接接触更加安全可靠。

塑料的毒性从哪儿来

塑料有个很奇妙的毒性现象,叫做“有毒的单体,无毒的聚合体”。就是说,有些塑料的单体有毒,但单体手拉手聚合起来就没毒了。例如,聚氯乙烯(PVC)是由许多氯乙烯单体聚合起来的。氯乙烯单体对动物有致癌毒性,但是,如果这些有害的单体牢牢地拉起手,没有或者仅有很少的单体逃逸,就变成无毒的。

聚氯乙烯(PVC)如果聚合不好,会残留过量的氯乙烯单体,迁移到食品中会对健康带来影响,所以现在基本不用聚氯乙烯(PVC)作食品包装材料,尤其是不能用来包装肉食、熟食和油脂食品。目前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是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这两种塑料单体的毒性相对较低。但是,这些塑料中所添加的塑化剂、防老剂等辅料有一定毒性,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2. 正确鉴别塑料包装

* 认识常用的塑料标志

正规塑料容器底部都有一个带有数字的三角形符号,这就是塑料回收标志。三角形里标有数字1~7,每个数字代表不同的材料。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标志了解所使用的塑料制品是由什么材质制成的,应该在什么环境下使用。

常用塑料标志和性质

回收标志塑料名称耐热性和使用限制用途 聚酯耐热至70℃,不能循环使用,不能装热水含气或一般饮料瓶 高密度聚乙烯可耐110℃高温,不可微波加热塑料食品袋等 聚氯乙烯千万不要让它受热,也不要接触油脂食品很少用于包装食品 低密度聚乙烯耐热低于100℃,超110℃热熔时有害,不可微波加热保鲜膜、塑料膜 聚丙烯耐120~130℃高温蒸煮袋、可微波加热的塑料盒 聚苯乙烯

不能微波加热,不能放滚烫的食物碗装泡面盒、发泡快餐盒 聚碳酸酯(PC)或其他多种塑料材质有些聚碳酸酯(PC)在高温下会释放双酚A,不应盛热水奶瓶、太空杯不要给宝宝使用塑料奶瓶

许多婴儿奶瓶、饮料瓶等PC塑料容器及食品包装中含有双酚A。双酚A是一种环境激素,可干扰人体内分泌,可能对婴儿发育、免疫反应等产生影响。实验表明,PC塑料瓶装上沸水后,双酚A的释放速度比室温下增加54倍。根据欧盟新规定,其成员国将从2011年3月1日起禁止使用含双酚A塑料生产婴儿奶瓶,并从2011年6月1日起禁止进口此类塑料婴儿奶瓶。因此,为了宝宝的安全,应该尽量不要使用含有双酚A的奶瓶。

怎样识别保鲜膜(小窍门)

一看。看产品包装上有没有说明材料的说明和回收标志。由低密度聚乙烯(LDPE)或聚乙烯(PE)制成的保鲜膜比较安全,以聚氯乙烯(PVC)为原料或者是没有写明材质的尽量不要购买。

二摸。聚乙烯(PE)保鲜膜一般黏性和透明度较差,用手揉搓容易打开,也易向两边拉开延展。聚氯乙烯(PVC)保鲜膜的透明度、拉伸性和黏性都比聚乙烯(PE)保鲜膜强,用手揉搓以后不好展开,容易粘在手上。

三烧。聚乙烯(PE)保鲜膜用火点燃后,火焰呈黄色,离开火源也不会熄灭,有滴油现象,并且没有刺鼻的异味。聚氯乙烯(PVC)保鲜膜用火烧时,火焰发黑,冒黑烟,有刺鼻的气味,不会滴油,离开火源后会自动熄灭。* 拒绝使用非食品塑料包装食品

酚醛塑料(电木)。含有游离苯酚和甲醛,对人体有一定毒性,不适合存放食品和作食品包装。

尿醛塑料(电玉)。无嗅无味,但在100℃沸水中或盛放醋类食品时,会有游离甲醛析出,对人体有害,所以不适于作为食具或食品包装。

超薄塑料袋。集贸市场、无证早餐摊及街边零散的商铺摊位,大多向顾客免费提供一次性超薄塑料袋。这些超薄塑料袋没有任何标识,有蓝、白、黑、红等不同颜色,闻闻大多有一股刺鼻的气味。这种袋子是一些小作坊在塑料再生颗粒料中加入不同的母色料制成的。多数塑料颗粒生产厂家没有能力对聚乙烯和有毒的聚氯乙烯做仔细区分,这样混在一起生产的颗粒无疑是有毒性的,由它再制成的各种塑料制品也就成了“毒物”。因此到菜场买菜,最好自己带好质量安全的袋子,或者回家后立即把菜拿出来,放在安全的地方。买早餐时也尽量带上自备的清洁安全的容器。

废塑料里常含有包括硬脂酸铅的重金属和有机毒物。长期使用再生塑料制成的塑料袋包装食品,容易导致慢性食物中毒和中枢神经方面的疾病,对人体的危害远高于“地沟油”。根据国家规定,回收的塑料产品不能直接用做接触食品类的制品,只能做垃圾袋。 3. 合理使用塑料包装

* 不要在高温环境下使用

大多数塑料的耐热性都很差,不能进行高温加热,或者接触高温食物。如PE食品袋在112~135℃下就会融熔,而从热锅出来的油炸、油煎的食品温度可超过130℃,融熔的塑料成分很容易黏附在食品上。

* 不要长时间存放油、醋、酒

如果长期用塑料容器盛放油、醋、酒类,一些有毒的塑料单体或添加剂就有可能进入食品中。

现在超市卖的食用油多数采用大容积的塑料壶包装,普通家庭往往几个月才能吃完。有关检测研究显示,在长期盛放油脂或者包装肉制品的塑料包装里,可检测出塑料添加剂的成分。因此,最好把买来的油倒在清洁的玻璃瓶中保存。塑料包装的酱类、醋、酱油等也应如此处理。

* 不要反复使用

有些人很节俭,用过的塑料瓶和塑料杯舍不得扔,而是反复使用。其实,反复使用的塑料制品不仅化学和微生物污染增加,有的还可能释放出致癌物,对免疫能力下降的中老年人尤为有害。

仿瓷餐具应处理后再使用

仿瓷餐具由于具有无毒、无味、美观、耐磕碰、手感好等特点广为消费者喜爱。仿瓷餐具是由密胺塑料制成的。密胺塑料由三聚氰胺和甲醛两种单体组成。三聚氰胺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已被大众了解而臭名远扬了,甲醛也是高毒性的致癌物,而两者聚合而成的稳定状态的塑料却没有毒性。

然而,仿瓷餐具市场产品良莠不齐,质量差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此外,仿瓷餐具在长期酸、碱或者持续高温的环境下,有毒的单体分子会析出。也就是说,仿瓷餐具不能用于装含油食品、酸性食品以及酒类食品,特别是不要将含油较多的食物放在仿瓷餐具中在微波炉中加热,防止产生剧毒氰化物。

可以把刚买回的仿瓷餐具放在沸水里加醋煮两三分钟,或者常温下用醋浸泡2个小时,让有害物质如甲醛、三聚氰胺以及重金属等析出,之后再使用可以相对安全些。4. 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 虽然聚丙烯(PP)材质的保鲜盒可用微波炉加热,但是,塑料老化等问题也会产生安全隐患,尤其是加热含油量高的菜肴时安全隐患更大。所以,用微波炉加热食品时,最好使用玻璃或陶瓷材料的微波专用容器。

* 如果用一次性餐盒或塑料袋打包剩菜,回家后应马上把菜倒出来放到玻璃或陶瓷容器中,千万不要图省事直接放入冰箱,更不能用微波炉直接加热。

* 不要用装方便面的塑料碗直接冲开水泡面。因为在泡面的几分钟内,极微量的塑化剂可能进入方便面,所以最好改用玻璃或瓷碗泡面。

* 选择不添加塑化剂的保鲜膜保存食品,并避免将保鲜膜和食品一起高温加热。

怎样辨别劣质一次性餐盒(小窍门)

很多人为图方便经常用一次性餐盒装食物。其实一次性餐盒的安全问题不可忽视。为了降低成本,违规企业在生产中使用来源不明的废塑料,并加入大量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石蜡等有毒有害材料,对消费者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辨别劣质一次性餐盒的方法很简单:轻轻撕一下看会不会破,或折一下看有没有蜡印,如果容易破或出现蜡印,说明餐盒的质量不可靠。防范攻略

对象:塑化剂。

危害:长期摄入可造成生殖和发育障碍,对心血管、肝脏和泌尿系统有很大伤害,而且会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来源:塑料制品。

要点:

* 尽量用玻璃、陶瓷、不锈钢取代塑料制品盛放食物。

* 学会辨认塑料标志(带有数字的三角形),根据不同材质合理使用。

* 拒绝使用非食品塑料,如超薄塑料袋等,包装食品。

* 避免用塑料制品包装高温食物。

* 不要用塑料容器长时间存放油、醋、酒等食品。

* 不要给婴儿使塑料奶瓶。

* 不要反复使用塑料瓶、塑料杯等。

* 尽量少用塑料容器盛放食物在微波炉中加热,最好使用玻璃或陶瓷材料的微波专用容器。

* 选择不添加塑化剂的保鲜膜保存食品,避免将保鲜膜和食品一起高温加热。

* 尽量少用一次性餐盒装食物,拒绝使用劣质一次性餐盒。

* 打包回来的剩菜应及时放到玻璃或陶瓷容器中,不要直接放入冰箱,更不能用微波炉直接加热。

* 不要用装方便面的塑料碗直接冲开水泡面,最好改用玻璃或瓷碗。

鲜活的鱼虾吃了会致癌吗

“市场上活蹦乱跳的鱼不一定新鲜,可能加入了致癌物质‘鱼浮灵’。”2011年7月,一条微博让关心食品安全的人们再次绷紧了神经。这位博主说:他到菜场买菜,看见摊贩把一种白色的粉末倒进鱼缸里搅匀,粉末很快就溶化了,把半死不活的鱼虾倒进去,这些鱼虾很快就恢复了活力,就像刚从河里捞出来一样。“这种粉末就是‘鱼浮灵’,是一种致癌的催化剂,对智力也有影响。”短短一天时间,这条微博就被转发了几万次。还有网友补充说,“鱼浮灵”里面含有铅、砷等有害物质。面对这样的传言,人们分外疑惑,到底什么是“鱼浮灵”?它真的会致癌吗?

“鱼浮灵”的化学名称是过氧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遇水会迅速溶解,并分解为水、氧气和碳酸钠。把它撒进水里,可以增加氧含量,降低鱼虾在运输途中的死亡率。“鱼浮灵”的分解产物没有什么毒性,而且,合格的产品中不可能含有砷、铅等物质,因此消费者不必过于担心。另外,随着制氧泵的推广,水产摊贩已经很少使用“鱼浮灵”给鱼增氧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放心不下:如果监管不当,有不法商贩使用了不合格的“鱼浮灵”,其中的铅、砷含量超标,不是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吗?除了“鱼浮灵”,市场上出售的食品动物中还使用了哪些药物?这些药物在动物体内有多少残留?可能对健康造成怎样的危害?……许多问题萦绕在人们心头。

这些动物可能会吃什么药长大

1. 猪

* “瘦肉精”

“瘦肉精”是指一类能够抑制脂肪、促进瘦肉生长的动物用药的统称。在中国,过去通常所说的“瘦肉精”是指盐酸克伦特罗。盐酸克仑特罗是美国最早发明的,并从1984年开始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增加畜禽的瘦肉率。1991年美国宣布禁用,以后没有再发生违规添加事件。我国在80年代后期将盐酸克伦特罗作为“科研成果”向饲料企业和养殖户推广。发现问题后,国家于1997年明文规定禁用,仅比美国晚了6年。但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没那么容易控制了。明令禁用后14年内,以盐酸克伦特罗为主的“瘦肉精”中毒事件仍然不断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5年,国内共有2455人因食用“瘦肉精”猪肉中毒。2001年,仅广东省河源市一个地方就有484人因食用添加了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而食物中毒。

第二代“瘦肉精”

在美国,猪饲料中可以添加莱克多巴胺(所谓的第二代“瘦肉精”)。这类β-兴奋剂类药物主要残留在肝、肺等内脏中。美国人很少有吃动物内脏的习惯,而我国居民的家畜内脏消费量较大。因此,我国没有批准莱克多巴胺作为饲料添加剂,而是将其列为禁药。这是从我国的特点出发,出于保护我国消费者健康的考虑而定的。

怎样检测“瘦肉精”

目前采取一种叫做“酶联免疫”的检测技术对样本进行筛选。如果样本显示为阴性,则表明不含“瘦肉精”。如果样本显示为阳性,要采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或“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确证。整个检测过程大约需要4小时左右。

网上销售的一些“瘦肉精检测卡”操作简单,但检测过程不严密,很有可能导致错误的检测结果。因此,“快速检测卡”检测出来的数据只能用于初步判定。

在母猪产前7天和产后7天,饲料里加广谱抗菌药。猪得了其他病,还要吃更多的抗生素。

2. 鸡

养鸡户有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瘟病找鸡娃。”鸡一旦得了传染性疫病,往往成片死亡,对养鸡户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小鸡孵化出壳一星期就开始不断地打针、吃药。加之成千上万只鸡密集地挤在鸡棚中,整天不见天日,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鸡体质很弱,全靠禽药撑着。

鸡快速生长也离不开禽药。在许多养鸡场,刚从鸡蛋孵出来不久的苗鸡在45天内就能变成5斤重的肉鸡。这些“快大鸡”不一定吃激素,但一定要吃其他禽药。链霉素、阿维拉霉素能使鸡长得快,不得病,还能提高鸡的胸肌的重量;益生素既能抑制有害细菌生长,又能使鸡长得快,还不浪费饲料。

“快大鸡”不一定吃激素,但一定要吃其他禽药。3. 鱼、虾

* 孔雀石绿

水产品中最常发现的非法渔药是孔雀石绿。这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对人体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危害作用,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水产养殖禁用药物。我国于2002年5月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禁止用于食品动物。但是,由于孔雀石绿是治疗鱼水霉病的速效药,而且价格便宜,因此,渔民大都偷偷使用,渔药店也偷偷出售孔雀石绿。水产运输过程中,为避免鱼死亡,也会使用孔雀石绿。

* 其他违禁药物

在各地已发现的情况表明:在部分甲鱼、桂花鱼、多宝鱼等价格较高的水产品中,多次检出含有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硝基呋喃类违禁药物残留。

“敌杀死”也能用来捕虾吗

有一年冬天,我到了江苏省一个颇有规模的水产养殖场。正值春节供应旺季,养殖大池中正在捕河虾。只见有人拿出药瓶往池里滴了几滴药剂,不多时虾就漂浮在水面上。我看到药瓶标签上的药名——“敌杀死”。等虾捞进水桶不多时又活了。我问了捕虾者,他说捕小龙虾也用这方法,既省力效果又好。我问这药有毒吗?他说:“没关系,虾不是还活着吗?”后来,我查阅资料得知“敌杀死”是一种溴氰菊酯类农药,对人、畜毒性较强,在不少地方曾发生过中毒死亡事故。

滥用兽药可能对健康造成什么危害

1. 引起食物中毒

长期大剂量、不加限制地使用药物,致使禽、畜、水产品的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危害人的健康。例如,人食用“瘦肉精”残留量高的猪肉后,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头痛、头晕、胸闷、心慌等中毒症状。中毒较轻者感觉不明显,但长期食用可致慢性中毒。

2. 抗生素在人体内蓄积,增强细菌耐药性

2002—2007年,一项对我国北方和南方一些城市销售的猪、鸡中抗生素和激素残留量的调查显示,兽药中土霉素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己烯雌酚和四环素。抽查中发现,畜禽饲养户使用的抗生素还有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哌酸、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

中国是世界上养殖业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生产的抗生素有40%以上用于畜牧养殖业。对家禽、家畜滥用抗生素,将直接危害人类健康。长期食用这种“有抗鸡”、“有抗猪”和“有抗奶”,抗生素可在人体内蓄积,可能导致荨麻疹等过敏性症状及其他不良反应。同时,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会不知不觉地增强,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甚至可能导致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将来人一旦患病,很可能无药可治。

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有40%以上用于畜牧养殖业。3. 影响儿童发育,降低身体素质

长期过度食用“快大鸡”、“快大猪”长大的孩子们,长得也很快,体重超重比例越来越多,性成熟的年龄提前,而且体质不好,动不动就生病,生病后哦吃药的效果不好,非得打针、吊盐水。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脂肪摄入过多,畜禽药物残留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之一。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