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泄密渠道多,个人黑市猖獗
2月9日,记者在QQ群等网站,搜索“信用卡信息”、“银行卡客户资料”,很快发现,仍然活跃的信息,拥有上百用户的群密密麻麻出现。
“信息就是资源,相比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被动泄露’,‘主动泄密’更是早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一名买卖信息的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趋利之下,“花钱买信息”也愈演愈烈。在一些保险代理内部论坛上,几万份“打包”出售的客户信息,每份合计不足4毛钱。据介绍,在一些物业公司,花800元就能买到数百楼盘的业主信息,在一些医院,花3毛钱就能收购一个新生宝宝的信息。有人甚至为此开设了钓鱼网站、通讯公司和商业信函公司,专门通过收集 、买卖公众“名址库”牟利。
更难啃的“骨头”则由黑客出马。据媒体公开披露 ,黑客实际掌握用户数据库的数量已超过1亿条,中国黑客的黑色产业链规模或高达上百亿元。
王磊律师并没有因为律师的身份,而免于感染。他也会经常接到各种电话,“聊着聊着,我发现,这些骚扰电话所知道的信息,比我想象的还要多、还要深。”他现在开始担心身份证号安全,“一旦身份证安全丢失,那岂不是彻底在不法分子面前‘裸奔’了?”
他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记者调查发现,在各泄密渠道的“围追堵截”之下,你的职业和单位地址、教育背景、银行存款、机动车登记信息,甚至消费习惯、指纹、血型、病史……大大小小的个人隐私,很可能早已被“一网打尽”。
在如此旺盛的需求下,信息买卖市场早已将你的信息深度“挖”到极致,“身份证号被泄露也见怪不怪。”
王磊律师想到,如果对方知道我的头像,我的身份证号码,我的邮箱,那会很容易利用我的信息进行注册登记,这样我怎么会知道自己账户是否被侵犯?他担心的事 ,有的已经发生。
据介绍,他的一个朋友最近发现,自己的淘宝账号被“入侵”了 。“没有财产损失,但我之前给一个店家的差评被撤了 。”尽管没有损失,他朋友仍然担心,“很多账户的密码都是同一套,他们一旦知道这个,再入侵我其他的账户怎么办?”
当然,这些都是“初级利用”,西北大学研究信息安全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最终目的其实就是骗你的钱。电信莫名欠费数千元、信用卡无端欠款20万……记者发现,类似天上掉下来的账单,已屡见不鲜。而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案件更令人咋舌:多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以每份十元或几十元的低廉价格,大肆向犯罪分子兜售银行客户的收入、详细住址、手机号、家庭电话号码,甚至职业和生日等信息,致使犯罪分子筛选出了最有可能的六位银行密码。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