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 海岛开发的青岛样本
尽管山东的无人岛开发尚未启动,但有居民海岛的开发早有先例,而后者的开发,或多或少可以为前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3月8日和12日,记者先后走访了田横岛和灵山岛,这两座岛做旅游开发已近30年,虽然曾经辉煌一时,但由于投入大、周期长等问题,旅游开发陷入停滞,靠天吃饭 、朝不保夕的窘况至今难以改变。与此同时,如何化解生态保护和开发吸金的矛盾,也始终困扰着开发者和岛上人。
砸进7个亿回本仍无期
田横岛上破旧的摩天轮。
如果不是隔几米出现的破旧摩天轮、荒圮的海底世界、锈迹累累的锁链,很难相信这个冷清的岛屿,曾经拥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经历过人声鼎沸。
3月12日,田横岛度假村的老员工陈江涛正在和同事忙着打扫岛上卫生——“16号开岛,准备迎客了。”
记者沿着田横岛的西部开发区域行走,一路上北风卷着海浪声掠过干净的环岛公路,清冷的阳光下,难觅游客的踪影。
田横岛度假村是于1992年由一知名企业开发,从1997年至1999年的3年时间里,田横岛从一座荒凉的孤岛很快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
说起鼎盛时期的场景,田横岛村民江艳胳膊一轮,“宾馆、农家都住不下,游客都在海边这些草坪上过夜,半夜十二点还有从对岸过来的客人。”2000年,她放弃了每月三百元的职位,开起了渔家乐。“毛宁和孙悦都来岛上开过演唱会,每周一场烟火表演,就像过年”,江艳说,每年二三十万客人,都不用去码头拉客,游客自己找上门。
但2005年后,开发海岛的企业遭遇变故,逐渐停止了对田横岛旅游区域的投资。设备逐渐落后陈旧和周围旅游市场的兴起,使田横岛游客大幅下滑。陈江涛说,最近几年的人数在五六万左右,年收入几百万元,仅能维持岛上的基本运营。有规模渔家乐店家也由最初的30多家到现在只剩10多家。
田横岛这几年游客太少,一些渔民又开始靠打鱼为生。图为岛上渔民在维修渔船。
目前,岛上商家都期待着有更大的公司过来继续投钱开发,但陈江涛曾经算过一笔投资回报的账,发现无论怎么算,要想赢利都很困难。他透露,从1992年至今,这家企业在田横岛累计投资 7亿多元。“按照兴盛时期每年两千万的收入计算,也要35年回本。这还不算每年岛上房屋设施的折旧、维修。”
海岛投资的风险也让留守的员工们惊讶。“刚开业的时候花400多万买了一艘大巴船,请演出团队在上面演出,同时开设酒吧。一次台风全吹没了。”陈江涛抖抖手,“几百万的投入扔在岛上根本看不见。”
“海岛经济”仍处于自发状态
灵山岛上游客增多,农家乐兴盛。
与等待解决资金问题的田横岛不同,位于黄岛区的灵山岛村民,春节后正忙着房屋修建和装饰,等候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
3月8日,天气仍有寒意,在岛上经营十几年渔家乐的任先生接到了开年以来的第一批客人。“清明节之后游客会多起来,夏天玩海,秋天垂钓采摘。”任先生告诉记者,灵山岛名气越来越大,近年来上岛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最远的客人还有来自福建、香港的。去年夏天最兴旺的时候,“上午接待 260人,下午90人。都顾不上跟家人说话。”
灵山岛管委办公室主任肖永军向记者介绍,像老任家这样的渔家乐灵山岛目前有近200家。“想来开发灵山岛的企业很多,但根据市里和区里的统一规划,还是以保护为主。”肖永军说,自2011年胶州湾海底隧道通车以来,灵山岛年均接待游客从原来的六七万人次升至十万人次以上,不断拥入的游客给海岛生态坏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灵山岛管委组织村民成立了二三十人的防火、护林、保洁队伍,现在发展到七八十人。但这显然难以满足现实需求,路边草丛、海边礁石处仍能看到游人抛弃的饮料瓶、食品包装袋等垃圾。
肖永军介绍,2012年底,灵山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得国家批准,总投资10090万元,计划到今年年底,用三年时间完成垃圾集中处理、蓄水涵林工程、模块化污水处理设施等共9项工程,以改善提升灵山岛的旅游和生态环境。
此前就有专家担心,海岛经济仍处在自发状态,村民在资金、管理能力方面都十分欠缺,会限制灵山岛的发展。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炳来就建议说,应该把海岛开发的具体监管力量、监管范围等内容进一步明确、理顺,仅靠村镇的力量并不现实。
当地政府也在为此努力。根据《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灵山岛确已纳入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的范围,未来将“发挥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势,发展生态旅游”。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