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体育地标“上新”,国信i动全民健身中心的启幕让市民的健身选择变得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室内羽毛球馆的收费也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话题。近年来,类似“羽毛球价格涨幅超越黄金”等新闻屡次登上热搜,“中产三件套”等营销将功能性产品塑造成身份标签,付费运动与装备消费的膨胀背后,既是全民健身热潮的体现,也折射出消费主义对运动领域的渗透。
“体重管理年”掀起全民减肥热潮,体重与健康的关联性不言而喻。现如今,公众对健康的认知也早已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防御”。运动也成为对抗亚健康、缓解职场压力的重要出口,《2025年健身兴趣人群趋势报告》显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身成了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18.5%的人因渴望减压而加入健身大军。
青年群体的运动消费并非简单地“花点钱锻炼身体”。年轻人将运动视为“健康账户充值”,愿意为专业课程、私教服务付费,甚至将装备投入等同于一种自律。例如马拉松爱好者年均装备消费超3000元,滑雪爱好者单季装备支出可达万元。骑行、攀岩、飞盘等新兴运动兴起,催生细分装备需求。京东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羽毛球装备销量增长超5倍,骑行服消费增长127%。
羽毛球作为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之一,其价格波动具有典型意义。《中国羽毛球消费白皮书》显示,62%的爱好者每周运动成本超过300元。据了解,青岛各健身中心的羽毛球场地散客费用,普遍为闲时(周一至周五9:00-17:00)30元-60元每小时。一场两小时的羽毛球局至少花费70-140元(含场地费和球耗),且这个费用仅适用于多数上班族的工作时段,如果下班打球费用会更高。普通工薪阶层不得不缩减运动频次,甚至转向修补旧球或使用打感欠佳的塑料球。高收入群体通过囤积高端装备维持运动品质,而普通爱好者被迫降级消费,运动逐渐从全民参与演变为“身份标识”。
运动给予的身份认同感,正在将全民健身异化为一场消费能力的比拼。始祖鸟、lululemon等品牌通过“山系穿搭”“中产三件套”等营销策略,将功能性产品包装成身份标签;小红书等平台随处可见的“装备鄙视链”内容,冲锋衣溢价数倍仍受追捧;运动社群通过共享装备、组局活动强化群体认同,但也加剧了普通爱好者入场的消费压力;有人高频购买运动装备,却低频使用,“差生文具多”的段子照进现实……有网友戏称,“一个身穿始祖鸟Alpha SV夹克、脚踩萨洛蒙XT-6运动鞋、手执黑钻登山杖的人,一周的微信步数可能都不超过2万步。”
从“为运动消费”到“为消费运动”,部分消费者陷入符号消费的误区。更荒谬的是,运动消费里没了“运动”,新型“买椟还珠”的消费行为开始出现。在二手平台搜索代跑服务,出现了众多结果,其中一个代跑商家已经达成1.2万笔交易,还有5000多人在代跑商品链接下选择了“想要”。代跑服务、购买虚拟奖牌、摆拍装备后低价转卖等现象让运动变了味,背离了强身健心的初衷。
运动应回归本质,消费者得学会对过度消费祛魅。践行“断舍离”理念、消解装备攀比心态,已成为重塑运动文化的重要议题。有消费者表示,“跟着博主‘种草’买高端装备,到手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完美,感觉更多的是被营销影响了。”“之前买了很多杂七杂八的露营装备,现在大部分被我挂在了二手交易平台,也算‘出坑’了吧。”理性消费不是否定技术进步,而是拒绝陷入营销陷阱;断舍离不是抵制专业装备,而是剥离虚荣的外壳,让运动回归对生命力的纯粹追寻。
全民健身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离不开政策引导与行业自律。政府需扩大公益性体育供给,如政府补贴的适用范围扩大到运动健身的领域,场馆半价开放、增设免费时段、关联商业互动等尝试值得期待。市场监管部门应打击虚假宣传,如夸大冲锋衣防水性能等,强制公开成本构成。行业可建立装备分级标准,明确“入门级-专业级”适用场景,避免消费者被过度营销误导。
诚然,运动不分高低贵贱,在小区、公园跑步叫运动,支付高昂的场地费和装备费用也叫运动,只要愿意动起来,任何适度规范的运动都是值得推崇的。打破“越贵越健康”的消费迷思,强化公益性体育供给,才能让运动真正回归强健体魄、滋养精神的初心。毕竟,全民健身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而非困在“消费围城”之中。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