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银行以风控之名侵犯个人隐私属于越界行为

新闻漫画,与文中内容无直接对应。(来源:信号新闻)

王女士在国外旅行期间,发现名下工商银行账户突然被冻结。回国后,她前往中国工商银行北京知春路支行办理解冻,却被要求提供私人聊天记录作为资金往来证明。这让王女士感到隐私被侵犯(详见《人在国外账户被工商银行冻结 用户要提供私人聊天记录才能解冻》)。当银行风控措施触及个人隐私边界,不仅暴露出“一刀切”风控的弊端,更牵扯出证明材料“乱加码”的现象,其背后是金融服务行业的便民困境。

王女士账户冻结的起因,源于朋友的两笔总计约2.2万元的转账。收款后,她未收到任何银行风险提示,一周后在国外旅行途中发现账户被冻结。解冻时银行要求提供私人聊天记录,这让她陷入“泄露隐私或放弃账户使用权”的两难境地。根据《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收集个人信息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诚信”原则,不得收集与业务无关的信息。私人聊天记录包含大量未公开的个人交往细节与隐私内容,超出了“核实资金往来合法性”的必要范围。银行本可通过交易流水、转账备注、资金用途说明等合规材料完成核查,却将私人聊天记录列为“辅助材料”,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

为打击电信诈骗、洗钱等犯罪行为,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和运营商履行风控义务。但部分银行却将其简单异化为“设卡”和“问责”。这种操作既加重了用户准备材料的时间与精力负担,更反映出银行试图通过增加公众成本,规避自身应承担的风控责任,是管理上“懒政”的表现。金融监管部门早已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只要银行按规范完成必要核查,即便后续出现风险,也可依规免责。然而,银行却通过“加码证明”将风险转嫁于用户。

困扰办事群众的是,不同银行之间、不同网点之间的“标准混乱”。同样是账户解冻,有的网点仅需身份证即可办理,有的却像工行知春路支行一样,索要聊天记录等隐私材料,让用户难以预判自身权益边界。

王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相似剧情在多地反复上演:上海银行曾要求提供“继承证明”才能查询已故亲属资产,在媒体介入后随即取消这一要求;移动电话卡解封本需等待2-4周,用户投诉至工信部后便“秒解”。这些案例也印证,诸多“证明要求”“时间限制”并非政策强制或技术不可为,而是机构“自行加码”的结果。更值得深思的是,问题的解决往往依赖“外部推动”,这说明此前的繁琐流程,是增加办事群众负担的非必要风控手段。

此外,类似的“一刀切”风控还出现在通信领域。例如,外卖骑手因职业特性频繁联系陌生人,被系统判定为“高风险通信”而遭“保护性停机”;另有用户从哈尔滨毕业赴广西工作后,因属地被标记为“诈骗高发区”而遭遇封号,解锁时需跨越千里返回原籍地营业厅办理。一系列“误伤”行为,正动摇公众对技术治理的信任。

面对银行风控措施的过度延伸,用户应当勇于捍卫自身权益,对不合理要求明确说“不”。但需清醒认识到,破解此类困境不能仅靠零星的“投诉胜利”,还需系统性改革。监管部门需明确各类业务的证明材料清单,划定信息收集的边界,对自行加码的行为严肃纠偏。对银行而言,需要通过技术赋能与流程优化,减少对个人隐私材料的依赖;更需要统一内部风控执行标准,压缩基层网点自由裁量权。

风控的目的是守护民生,而非制造障碍。唯有当监管的边界清晰、银行的风控精准、用户的隐私得到尊重之时,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抵达民心。

信网评论员 赵晓珊

[来源:信网 编辑:孙宝震]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0/27 08:52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赵晓珊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8050064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