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在青岛胶州市召开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山东胶州小城镇建设经验做法,交流各地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部署推进宜居宜业美丽小城镇建设相关工作。去年,青岛14个试点镇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48亿元,小镇冠军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从胶州市李哥庄镇的“中国制帽之乡”,到城阳区棘洪滩的“轨道交通高地”,这些扎根乡土的特色产业,为青岛书写镇域经济的突围答卷。
精准定位 破解千镇一面
避免同质化竞争,是青岛小镇产业崛起的前提。在国内小城镇发展普遍面临跟风布局、缺失特色困境时,青岛跳出“千镇一面”的同质化陷阱,因地制宜开展卫星镇、县域次中心镇、特色专业镇培育试点,让每个小镇都能锚定自身比较优势精准发力。
胶州市李哥庄镇曾以传统制帽产业为核心,依托临空经济与上合示范区区位红利,将传统制帽、假发产业升级为“新三美”产业集群,推动产品向自主品牌转型,如今全镇1100余家上下游企业构建起完整产业链,高端假发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棒球帽产量占据全球三分之一。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则聚焦轨道交通细分领域,集聚了四方股份、四方车辆、等龙头企业,深耕研发、生产、检修全链条,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占全国在营高速动车组的55%,实现高速动车组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的行业地位。
这种一镇一策的精准画像,让小镇产业从跟风布局转向优势突围,为后续发展筑牢特色根基。
创新赋能 筑牢小镇产业韧性
镇域产业的突围,绝非单一企业的孤立发展,而是产业链条的系统性重塑。青岛小镇跳出零散布局、低端配套的传统困境,通过龙头企业串联资源,用技术创新突破壁垒,让小镇既能不断持续向外拓展,又能在市场波动中站稳脚跟。
平度南村镇依托海信空调打造家电产业链,配套企业增至60余家,现已形成电子、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较为完善的规模超200亿的智能家电产业链,是国内知名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西海岸新区泊里镇聚焦氢能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燃料电池系统、“制-储-加”氢装备、氢能关键材料等细分产业,总投资4亿元打造的氢能大厦已投入使用,为园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激活了镇域产业的内生动力,更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全国小城镇突破发展瓶颈、打造高质量产业生态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民生为本 激活镇域活力
在镇域经济发展中,产业是基础,民生是凝聚活力的重要元素。青岛在培育小镇冠军进程中,推动产业发展成果精准反哺居民生活,构建起以产兴镇、以镇促产的良性循环,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交通互联互通打破空间壁垒,让小镇与城市资源高效衔接。西海岸新区泊里镇通过地铁6号线接入青岛中心城区一小时生活圈,昔日偏远的乡镇集市与城市资源高效联动,留住了百年泊里大集的乡土韵味,又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和消费场景。公共服务升级解决了产业工人的后顾之忧,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围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提供约5万人的就业岗位,同步推进民大附中学校、北大人民医院、动投芯领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灵活的就业模式更让民生福祉直达基层,胶州市李哥庄镇推行家庭作坊式生产,带动当地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激活乡村劳动力资源。
未来,青岛的小镇产业必将在城乡融合的浪潮中,释放更强劲的增长势能。这些扎根乡土的特色产业,将为全国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鲜活的范本。
信网评论员 王熠冉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